四坐且莫喧
四坐且莫喧,愿聽歌一言。
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
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
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
朱火然其中,青煙揚其間。
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嘆。
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這是一首詠物寄興的古詩。詩人既寫香爐精美、香煙撩人和香味令人心曠神怡,進而又寫到香煙這種美景不長,味消煙散,只落得草殘灰燼。作者采用迂回曲折、托物言志的手法,感嘆人生,抒發憤世嫉俗之情。
艮辰佳宴,高朋滿座。此時此刻詩人卻要一掃眾人之興, “四坐且莫喧,愿聽歌一言。”輕言慢語,信手一指眼前物,由“銅爐器”大加著墨說開來。香爐“崔嵬”,巍峨讓人聯想到終南山;如松似柏的上端和穩坐大銅盤的底部的描寫,為顯其高大又添更濃一筆。更重要的是它精美令人嘆服。鐫刻其上的圖案繁華似錦不相同,鏤雕的花紋巧妙銜接,可謂匠心經營,奇妙無比,蓋世佳作。同時也能看到作者極力夸張香爐完美絕倫,完全是欲張先馳,意在抖出下句“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春秋時代魯國有巧匠名公輸班。這里有反復之意而無重之感,強調告訴眾人只有魯班能為之。說香爐出自最有名的巧匠之手,未必是真,只是以此更上一層襯托出它的無與倫比,繼前面實寫外觀之后,作者又虛著一筆,為的是輕輕點出它非同尋常。對香爐的高大、精美雕飾和出自名匠之手的層層描寫,使讀者宛然覺之在目前,但是這些畢竟又是為后面的敘述蓄勢——勾勒香煙產生的環境。
詩句寫靜態的香爐之后,接著筆鋒轉入動態的香煙。 “朱火然其中,青煙揚其間。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嘆。”紅光朱火燃燃,濃香青煙裊裊,美味香風飄飄。一個“入”字,表現出香味不僅能沁人心脾,而且回腸蕩氣,讓人陶醉、蒙朧入夢、遐想無邊。詩人極寫青煙美,自有一番心意,與其說是寫煙,更不如說是寫人。世人為得一官半職,極力鉆營;為邀寵取媚,使盡伎倆,這與青煙有什么兩樣!可惜“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詩句最后戛然一轉,香味隨風頃刻即逝,剩下的只是一把殘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試看,很多人為了追求浮名,博得一時稱羨,耗盡畢生精力,最后也逃脫不了一命嗚呼化塵煙的命運, “繁花事散逐香塵”。同時看出作者受莊子思想影響甚深,講究“清靜無為”。詩到此處如畫點睛,托喻深微,抖出全篇的中心,作者的“歌一言”也就結束。
這首詩以景寫情,由自然的景物,引出人生哲理。采用層層渲染襯墊的手法,末尾兩句意點主題,但又話盡意未盡,耐人尋味。在描寫中運用了比喻、夸張、對比的藝術手法,使如平常話的詩句,平中有奇,淺而不露。
上一篇:哭魯廣達|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回車駕言邁|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