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踏莎行 庚戍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②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③
【注釋】 ①庚戍:指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篆岡:作者帶湖別墅中的一個小地名。小酌:便宴。②“當年”句:戰國楚·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③“重陽”句:用北宋潘大臨詩:“滿城風雨近重陽”。
【譯文】 夜月皎皎映照著樓臺,庭院里的秋花芬芳馥郁。人們笑吟吟地在院中穿來穿去。是誰一到秋天就感到凄涼?當年宋玉就是這樣發出悲傷之語。
我們可以隨便喝酒吃菜,還能夠經常地觀舞聽曲,試問這樣的秋天還有什么值得悲傷的?不過仔細想來也有可悲的時候,重陽節快到了,會有更多的風風雨雨!
【集評】 清·陳廷焯:“筆致疏宕,獨有千古。合拍處妙不可思議。”(《云韶集》卷五)又:“郁勃,以蘊藉出之。”(《詞則》)
【總案】 此詞意境優美,風格幽婉,章法奇妙,即使單作吟詠節序之作來欣賞,也夠愜人心目了。然細按詞意,實別有寄托。上片先寫秋夜美景,故意給人以“悲秋無理”的印象。下片前三句故意進一步把秋天寫得動人流連。末二句突作筆力千鈞的反跌,顯示了主題——原來作者暗中實在悲秋。此處“風雨”有特殊寓意。因為上面既否定了千年以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脆弱情感,則此處作者所悲之秋不可能再是自然界之秋,而是政局之“秋”——凄寒之“風風雨雨”將破壞人們的安寧日子。此“風雨”當有二重含義:一者秋高馬肥,正是歷來北方游牧民族軍隊南侵的最佳時節;二者此時正是南宋昏君光宗趙惇在位,作者寫此詞前不久朝中正大肆重用投降派,政局黑暗,半壁江山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此詞正以憂愁風雨來暗示對于艱難時世的憂慮感傷之情。
上一篇:韋莊《謁金門》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歐陽修《踏莎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