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采《七言詩·暮春即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葉 采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原詩今譯】
對對瓦雀跳躍,影兒印上書桌,
點點楊花不時地向硯池里飄落。
我悠閑地坐在小窗下誦讀《周易》,
春光離開多時,一點也沒感覺。
【鑒賞提示】
“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趙翼《甌北詩話》)此詩采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把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埋頭書案,苦心研讀而不覺時日流逝的情景活托了出來,筆調(diào)輕松,給人一種悠閑恬淡的情趣。
《周易》,也稱《易經(jīng)》,儒家哲學著作,被定為“五經(jīng)”之一,是封建士人必讀的教科書。此詩雖未正面寫自己如何專注入迷,如何身心交融于內(nèi)容淳厚的儒家典籍之中,但卻用時光的流逝,覺而不察來巧妙地突現(xiàn)這一切。
從一、二句的描繪之中,看得出這是春末一個晴朗的天氣,麻雀嘰嘰喳喳,飛來逐去,自得其樂,它們的影子投射在詩人的書桌之上。點點柳絮楊花也仿佛多情,飄飄灑灑落入桌上的墨硯之中。這一聯(lián)既交待了詩人讀書的時令環(huán)境,又暗透出讀書的時間已經(jīng)很長了。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從楊花飛逝,柳絮輕飄,雀影移動,硯中積物,詩人恍然覺悟,春光似已逝去好多。但言外之意,正因為自己從《周易》中得到無限的樂趣,書中三昧使自己如癡如迷,才不知道日影橫斜,春光已去。
《易傳》(《易經(jīng)》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講到辭和像的關系時說: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此詩以小見大,以少總多的特點頗符合上述話語。一、二句“瓦雀”穿行,“楊花”輕飏,何其小而瑣細,但這些卻是外界自然風光撩撥讀書人心緒的“使者”,倘是一般人,怕早已坐立不穩(wěn),跑出去領略自然風光了罷! 然而詩人不但不為所動,甚至全然不察。是什么東西產(chǎn)生如此大的“制動”力呢?是書,是內(nèi)容深奧無邊的《周易》。這就是大。葉采是理學門人,他讀《周易》,應當是不帶功利主義色彩(比如應試取官、邀人激賞等)的,那么,《周易》之博深迷人,便盡在不言之中了。假如我們摒去理學家的迂腐和不近人情處,此首詩可以說是頗得讀書之趣的。
上一篇:王淇《七言詩·春暮游小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七言詩·曲江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