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沈周2
夫蕉者,葉大而虛,承雨有聲。雨之疾徐疏密,響應不忒3。然蕉何嘗有聲,聲假雨也4。雨不集,則蕉亦默默靜植;蕉不虛,雨亦不能使之為聲:蕉雨固相能也。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而成聲5,聲與耳又相能相入也。 迨若匝匝插插、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6,如僧諷堂7 ,如漁鳴榔8,如珠傾,如馬驤9,得而象之10,又屬聽者之妙矣。
長洲胡日之種蕉于庭11,以伺雨,號“聽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動靜之機者歟!
1本文選自《石田集》。2沈周(1427-1509):號石田,明代畫家。有《石田集》、《客座新聞》。3不忒(te):沒有差別。4假:借。5戛(jia)摩:摩擊。6迨(dai):至。 “匝匝”以下四句:均象聲詞。插插,音ze。浪,音lang。 7諷堂:在佛堂誦經。8漁:漁人。榔:漁人敲擊以驅魚的長棒。9驤(xiang):奔馳。10象之:使之形象化。11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胡日之:作者友人。
【析點】 芭蕉夜雨是中國古代詩文繪畫等經常表現的意境。本文題名“聽蕉記”,卻不寫聽雨時的心境感受而論述芭蕉 ·雨 ·人三者間辯證關系,作者匠心獨運,出人意表。他認為蕉和雨 ·聲 ·耳是相輔相成(“相能”)的關系,但美感的產生關鍵在于聽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于其“得而象之”的想像力,這與馬克思的“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蕉和雨,作者強調“聽者之妙”,友人胡日之恰好“種蕉于庭,以伺雨”,正與作者同為知“音”。胡日之如何知“音”我們不知道,而沈周這位大畫家可真是一個知“音”者,他描寫雨打芭蕉之聲頗費了一番匠心。且看:他先之以四組八對疊字作為象聲詞,直接狀寫聲音,繼之以四個比喻對聲音進一步描繪和強化。而且,四組疊字或兩兩雙聲,或兩兩疊韻,樂感極強;四個比喻有人有物,且均為復合的動的形象:或僧在誦經,或漁人擊榔,或珍珠傾瀉,或駿馬奔騰,既形象化了雨聲又展現出許多動人的畫面。作者是“聽者之妙”更加上一個“寫者之妙”! 如此三十個字狀寫雨打芭蕉,在古代散文、詩歌中極為罕見,真是一段不可多得的“妙文”!
上一篇:《聽響水石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吳宮遺事》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