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里館”是輞川風景點之一,大概是修建在竹林中的房舍。這首詩描寫在幽深寂靜的竹林里,詩人所感受到的天然樂趣。他獨自一人坐于竹林之中,盡情地彈琴,時而發(fā)出長嘯。“長嘯”,長而清脆的嘯聲。“嘯”,撮口發(fā)出的聲音,是古時的一種口技。三、四句說,沒有什么人知道詩人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將它皎潔的光輝透過竹葉射進來,灑落在他的身上,給予他深情的慰藉。
這首詩也運用動靜相襯的手法寫景抒情。首句寫靜境,次句寫動境,三、四句也是一靜一動,而愈見動中之靜。與 《鹿柴》、《欒家瀨》等篇不同的是,本篇不著意寫景,而是側(cè)重寫人,而且是詩人的自我形象。詩中選擇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空寂的月夜竹林為背景,把外物——幽篁、深林、明月與人的活動——獨坐、彈琴、長嘯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渲染一顆與空寂之境為伴的空寂之心,這顆心雖空寂,卻并不頹唐感傷,而富于超然物外、瀟灑絕塵、悠然自得的情趣。特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一聯(lián),不僅照應(yīng)首句的“獨坐幽篁”,而且將“人不知”與 “明月照”對比,再用一個擬人的含情的“來”字,寫出了詩人與明月相親相愛、肝膽相照的關(guān)系,以大自然的殷勤,反襯出人世的冷漠,使人感到詩人與自然身心交融,化合為一。作為佛教徒的詩人王維,于此也就進入了心如朗月、性似幽篁的 “禪悅”之境。而我們從詩中也領(lǐng)悟到一個美好的哲理——要擺脫塵憂俗慮,達到禪宗所推揚的“無念為宗”的心空之境,只能到清凈幽美的大自然中去尋求。這兩句詩,語言自然、淺易,而意蘊深奇,可以說是妙絕天成的佳句。
日本漢詩學者精細地指出,這首詩的前兩句,暗用了魏晉之際詩人阮籍聞 “蘇門之嘯”的故事和阮籍《詠懷詩》 中的 “起坐彈鳴琴” 句意。他們還認為: 詩人王維獨坐幽篁里悠然彈琴,自得其樂,也很像陶潛,只不過陶潛彈的是無弦琴,而王維彈的則是有弦琴。詩中表現(xiàn)了王維對阮籍、陶潛的仰慕,結(jié)句還暗示著時間的變化過程。很可能詩人從白天就坐在竹林里享受那幽靜的樂趣,一直坐到日暮圓月升空以后。全詩二十個字,描繪了一個高深莫測的天地。(參見〔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編《中國古詩名篇鑒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這些意見,也值得參考。
上一篇:禪詩《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笑隱老人詩(其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