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士禎2
三則 ·之一
(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十二日3,渡大汶口4,汶水多磯石5,水勢噴薄如雷霆。過汶口,西北望岱岳6,東北并徂徠7,汶水明滅,時見林杪8。徂徠有石守道故居地9,曰北王村,祠墓尚在,有司春秋祀焉10。次團瓢店11。
1《北歸志》:作者在康熙二十四年四月自廣東北歸新城(今山東桓臺)故里,途中所作的日記。2 王士禎(1634-1711):號漁洋山人,清代著名詩人,有《帶經堂集》、《池北偶談》等。3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清世宗年號。4 大汶(wèn)口:在山東省泰安市南,汶水在此與柴汶河匯合。5 磯石:水邊突出的巖石。6 岱岳:泰山。7 徂徠(cú lǎi):徂徠山,在泰安市東南。8 杪(miǎo):樹梢。9 石守道:北宋文學家石介,字守道。10 有司:官吏。11次:指旅途中的休歇。
【析點】 “多磯石”“噴薄如雷霆”,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汶水湍急之態勢。那巍峨的“岱岳”與“徂徠”又為湍急的汶水平添了一種雄渾壯麗的氣象。“明滅”與“時見林杪”是描繪汶水曲折奔流的情姿,它為汶水籠罩了一抹幽遠而夢幻的韻味。正是這壯美而奇妙的大自然養育了北宋初期的著名學者、文學家石守道。石守道也以他那富有才氣的著作,為汶水的古老歷史增添了文化光彩的儒雅氛圍。石介的“祠墓尚在”,這里的“有司”依然“春秋祀焉”。可見古代的文化像那長流不息的汶水,潤澤著這里的土地和人們的心田。作者將這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融作一體,使文章的意境別具一種詩的意蘊,構成了耐人咀嚼、啟人聯想的雄健而綿遠之神韻。
謝景林
三則 ·之二
十三日,過舊奉符縣1,至汶河鎮,渡汶水。汶水清淺見底,廣可二里許2。遙望車者、騎者、負載者、揭者3、厲者4、蹄者5、角者6,紛紛渡水如畫。次兔子口7。
1 奉符縣:今山東省泰安市轄。2 許:約數。3 揭者:用肩扛物者。4 厲者:涉水的。5 蹄者:趕騾馬者。6 角者:趕牛羊的者。7 次:居止。
【析點】 全文總共四十九個字,而文中繪景狀物之筆墨也僅三十四個字而已。作者是如何運用寥寥數十字繪狀出一幅鮮活靈動、富有生趣之生活圖景的呢? 作者先勾勒人們活動的場景——汶水,用了“清淺見底”“廣可二里許”九個字,然而卻讓人看到,在明媚陽光照耀下的一面寬廣而明亮可鑒的大鏡。接著繪人狀物、“車者、騎者……紛紛渡水”十九個字,將眾多的千姿百態的人與物的“紛紛”然大場面鮮活而靈動地繪出。在繪人狀物這段文字中,前冠以“遙望”,后應以“如畫”,四個字將場景與人物合二為一,呈現出一幅繁富而有生趣的圖景。作者用語不僅簡括、形象,同時頗為精當。寫汶水“淺”“廣”,就與后文人與物“紛紛”“渡水”相照應;連寫七個“者”,不僅繪出人與物的眾多、態殊,同時,由于語調節拍短促,使人感到紛紛渡水之人的匆忙和人歡畜叫的喧騰氣氛,何其妙哉!
謝景林
三則 ·之三
十四日,過楊家硿1,群峰犬牙,一溪屢渡2。溪中白石如玉,濺沫飛流,眾山皆響。度青石關3,關南石壁夾立,曰甕口峽。二十里中,攙空擢壁4,崢水擲戟5,古齊魯之要害也。謁顏文姜祠6,松栝覆殿7,一池泓然8,是為孝泉,孝婦河之源也。又二里有大洪泉,泉出石罅9,狀如車輞10,下注孝水。晡11,次顏神鎮。
1楊家硿(kong):在山東省萊蕪縣北。2一溪屢渡:寫渡過犬牙交錯的群山間曲折婉蜒的溪水。3青石關:在山東省博山縣南。古為齊魯分界處,地勢險要。4攙空擢(zhuo)壁:形容水勢激越騰空,拍擊石壁。5崢水擲戟:形容激浪鋒利如擲戟。6謁:拜謁。顏文姜祠:古齊國孝婦顏文之妻的祠堂。7栝(gua):樹名,即檜柏,高可達二十米。8泓然:水深的樣子。9罅(xia):裂縫。10車輞:車輪外周。11晡(bu):下午三四點鐘。
【析點】 作者運用了“移步易形”的技法,逐一描敘了楊家硿、青石關、顏文姜祠、大洪泉等幾個景點。然而,作者記敘景點又不泛泛著墨,而是集中筆墨繪其最富特色的景觀,同時賦形以神,啟人聯想,給人以各種藝術審美感受。寫楊家硿,重墨狀一溪流。這條清澈的溪水,在“如玉”的“白石”的映襯中不恰似一條銀龍么? 它蜿蜒騰飛在犬牙交錯的群山間,何等矯健! 那“眾山”之“皆響”,不正顯示巨龍的神威? 寫青石關,力突“甕口峽”,“石壁夾立”四字描述,其山之高、之陡、之森嚴,如在眼前。山如此,水呢? 在長長的二十里峽中,“攙空擢壁”、“崢水擲戟”。原來在這個大“甕”中水勢竟箭戟漫舞紛飛,怎不令人膽寒! 難怪“古齊魯”據此為“要害”,古代在此處的驚心動魄之戰事可以想見矣! 寫顏文姜祠,只狀摹一殿一泉,“殿”為“松栝”所“覆”,而“一池”“泓然”,其幽深之境,怎不使人肅然? 寫大洪泉,未設配襯,只言“出石罅”“如車輞”美不可多言,而給人想象的意蘊,莫不是“孝婦”感發的橫流之淚
上一篇:《勘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北游錄一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