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棄疾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行客。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
兒女淚,君休滴;荊楚路,吾能說。要新詩準(zhǔn)備,廬山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
〔李正之提刑〕李大正,字正之。曾兩度任坑冶提點,掌管開礦鑄錢等職司,常駐信州(今江西上饒,是當(dāng)時主要產(chǎn)銅區(qū)),與辛棄疾有交往。提刑,提點刑獄官的簡稱,是朝廷派往地方監(jiān)察司法的官。〔繡衣〕漢武帝于侍御史中置“繡衣直指”,著繡衣以示尊寵,派往地方打擊奸猾,處理重大案件。〔銅鞮陌〕銅鞮,即鋼蹄,猶言“鐵蹄”指兵馬。陌,市中街道。這里指的是襄陽一帶。
這首詞是淳熙十一年(1184)冬天送友人李大正入蜀所作。辛棄疾一生交游廣泛,結(jié)識的朋友很多,李大正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是志同道合的莫逆友好。李大正要去與金人相鄰的利州路擔(dān)任要職了,作者借送行的詞來贊頌他們之間純真的友情,抒發(fā)他們共同的政治抱負(fù)。
詞一開頭就點明了友人將去的地方,“蜀道登天”,友人即將去四川,那里的道路十分艱難。在為友人餞行的時候,再看看自己,“中年多病,不堪離別”。作者已進入多病的中年了,與親友分別,更加依依不舍。作者送友時引起了傷感,暗示自己中年了仍很不得志。辛棄疾的詞作事事感慨,時時感慨,在這里送別友人時,也必然想到自己的身世和處境。詞中的情緒低沉了,但作者并沒有一直傷感下去,而是滿腔熱情地鼓勵友人。“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作者盼望友人此去能象諸葛亮上表一樣驚破敵膽,能學(xué)習(xí)司馬相如,安撫巴蜀的百姓。作者對友人寄予很大的希望,寄語殷殷,親切感人。而且作者完全相信友人能夠建功立業(yè),“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
下闋的開頭,承上送別之意,以勸慰之語收束惜別之情。“兒女淚,君休滴”,勸友人不要學(xué)那癡情兒女,一到分別就熱淚漣漣。接著,作者開拓了一個新的抒情境界,以對友人旅途狀況的設(shè)想,表達(dá)自己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友人此次去的沿途,既見到廬山山色,也見到赤壁岸邊的江浪,還見到古城襄陽的月色,“要新詩準(zhǔn)備”,作者希望友人能用妙筆寫出新的詩篇——充滿愛國深情的詩篇。詞的最后,呼應(yīng)詞的開頭,當(dāng)梅花盛開,萬里雪深的時候,作者與友人將會互相回憶友誼,互相深深地懷念。“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這是寫景之語,也是抒情之語,豪邁,雋永,富有濃郁的詩意。此處已一掃傷感之意,充滿昂奮之情。
這首詞多處用典,處處用得貼切,典故與當(dāng)?shù)仫L(fēng)光結(jié)合得十分緊密。因送李正之入蜀,所以用了“諸葛表”、“相如檄”。諸葛亮的出師表,旨在北定中原;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旨在安撫蜀民,這正是作者希望友人提刑入蜀后應(yīng)注意的兩件大事,而這兩個典故,都與蜀地有關(guān)。李正之入蜀,要途經(jīng)“荊楚路”,所以用了“赤壁磯頭”,“銅鞮陌上”。一是指周瑜破曹事,地點在赤壁,一是指肖衍平亂事,出兵在襄陽,這正是作者希望友人提刑入蜀以后要效法周瑜、肖衍為抗金立功,而這兩個典故,又都與荊楚路有關(guān)。以上四個典故的妙用,反映了作者寫詞技巧的高超。
上一篇:《滿江紅·宋·辛棄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玉樓春·宋·劉克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