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汁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空。
唐代詩人,大都敢于在詩中表現(xiàn)自我,塑造自我,大詩人李白尤為突出。李白放蕩不羈的個性、嶙峋直立的傲骨,在他的詩中都有充分的表現(xiàn)。《廬》詩一開頭,就用六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自己的形象。這個形象是一個狂傲不馴,敢于嘲笑孔子的狂人;是一個風度瀟灑,超凡脫俗的仙翁;又是個寄情山水,追逐仙蹤的逸士。詩人自我描繪的這一形象,明確地表達了詩人鄙棄儒家,對現(xiàn)實極端不滿;欣羨黃老,希求擺脫世情,在名山大川中尋仙訪道以求安逸的出世思想。“一生好入名山游”,既是詩人這一思想的寫照,又自然地引出對廬山的描繪。
詩中的廬山風景畫,有鳥瞰的全景圖:“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了了幾筆,便畫出了廬山重巒疊嶂的氣勢、絢麗明快的色彩。有廬山的代表景觀的勾勒和烘染:石門山(“金闕”)的高峰,三石梁、香爐山的瀑布以及眾多的崇崖峻嶺。這些景觀,無不被詩人描寫得繪形繪聲、充滿活力,使人有親臨其境之感。但是詩人并不滿足于這些描寫,又把無際的天空拿來作廬山的背景,并在背景上點綴出翠影、紅霞和朝日。還用茫茫大江上飄動的萬里黃云,九道白波涌起的如山巨浪作廬山的近景。這樣,在廖廓的天宇下,在大江的襯托中,一幅廬山風景圖就完成了。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詩人用激越昂奮的詩句描繪廬山的壯美之后,突然感情一宕,用上面四句平緩而又極為抒情的筆調(diào),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復雜矛盾的心情。詩人這里用了南朝詩人謝靈運的故事,一方面說自己游廬山,如同當年謝靈運一樣,“攀崖照石鏡”,心情很好;一方面又看到謝靈運當年走過的地方已是滿布青苔,因而產(chǎn)生人生無常、盛世難再的感慨。須知,李白少年就有“濟蒼生”“安社稷”的偉大抱負,可是,奮斗一生,屢遭挫折,終究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剛剛又遭永王璘事件的不幸,險些丟了性命,怎能不令詩人感慨萬千! 所以,當我們仔細閱讀這首詩時,才會發(fā)現(xiàn)這四句詩的情調(diào)才是全詩的基調(diào),這四句詩的節(jié)奏才是全詩的主旋律,這四句詩才是本詩的詩眼!從這里出發(fā),我們才能體會到詩人無論是在塑造自我形象時,還是描繪廬山景物時,他那對超脫世俗的追求中,蘊含著對生活的留連;他那對現(xiàn)實的積怨中,包含著未能施展抱負的遺憾。他把自己寫得多么狂傲也掩飾不住心中隱約的痛楚。因而,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思想,是極深沉、極復雜的。
詩人在塑造自己的形象時,采用了慣用的浪漫、夸張、超現(xiàn)實的手法。他哪里會有仙人用的“綠玉杖”呢?又哪里去搞到什么“還丹”可服呢?也不會“遙見仙人彩云里”,當然,也不會和神仙相約,更不可能把“盧敖”接去“游太清”。但是,這種寫法并不使讀者覺得荒唐,恰恰相反,由于詩人用這種手法突出了自己的性格特點,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更為鮮明。
詩人的語言技巧更是十分高明的。如在描寫廬山風景時,選用了“前開”、“倒掛”、“相望”、“凌蒼蒼”等動感極強的詞語,不僅把廬山描繪得有聲有色,充滿朝氣,充滿靈性,而且意境開闊,氣勢磅礴,給人以雄偉奇麗的美感。詩的韻律也是隨詩情意境的變化而跌宕起伏。全詩由徐緩而昂揚而高亢;由高亢而急促,最終又悠揚舒展,不絕如縷,令人心往神馳。
上一篇:《尋隱者不遇·唐·賈島》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歸隱·宋·陳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