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昱·[中呂] 上小樓
任昱
隱居
荊棘滿途①,蓬萊閑住②。諸葛茅廬③,陶令松菊④,張翰莼鱸⑤。不順俗,不妄圖,清高風度。任年年落花飛絮。
【注釋】①荊棘:原泛指叢生多棘的灌木,在此比喻仕途險惡。②蓬萊:原指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在此比喻自己隱居的地方。③諸葛茅廬:諸葛亮年輕時,隱居南陽,住在茅屋里親自耕種。④陶令:陶淵明曾當過83天的彭澤縣令,他在棄官歸隱時,曾寫過一篇《歸去來辭》,其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之句。⑤張翰:晉代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一日見秋風起,想起了故鄉的莼菜鱸魚,遂棄官回故鄉隱居。
【鑒賞】任昱,浙江寧波人。年輕時喜歡狎游,寫過不少散曲,在歌妓中流傳。晚年發憤讀書,尤工于七言詩。其散曲,晚年以哀婉沉郁見長。現存小令59首,套數1篇。
本曲是一篇贊頌歸隱生活的小令。全曲自然流暢,雖用典但不艱澀。
詞曲開篇便道出了作者對現實、人生的不滿和對隱居生活的神往。在人生的旅途上,尤其是在仕途之中荊棘叢生,遍地陷阱,稍不留意就會大禍臨頭,小則罷官,大則殺頭;而隱居的生活卻是無比的安全寧靜,逍遙自在。兩者相比,更加顯示出爾虞我詐、紛爭不已的現實社會的黑暗和丑惡,更加顯示出隱居山林的田園生活的安閑自適。在此,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明確寫出了自己的愛憎。
諸葛亮、陶淵明、張翰三位歷史人物隱居的事跡是婦孺皆知的,作者借三位歷史名人作比,形象、具體地說出了隱居的日常生活狀況:住的是茅廬,吃的是家鄉的土產,日常與松菊為伍。作者的隱居生活不僅學習古人的安貧樂道,更可貴的是對“高尚品格”的效仿與追求。“不順俗,不妄圖,清高風度”直抒作者情懷,表現了他不隨波逐流、不爭名奪利、永葆清雅高潔的風度。
作者何以要效仿諸葛亮等三位歷史名人而隱居山林呢?“任年年落花飛絮”含意頗深,其中可以窺見作者歸隱的心跡。作者所處的時代是元朝中后期,朝廷政治黑暗,吏治腐敗,階級壓迫與民族壓迫極為殘酷,知識分子受盡屈辱,壯志難酬,想有所作為而難以有所作為,不能兼濟天下,只好獨善其身。因此,管他花開花落,任他春去春來,自己總是過著淡泊恬靜的隱居生活,永遠與世無爭,這句話看似平淡,其實滿含辛酸,充滿抑郁不平。
上一篇:金仁杰·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二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王實甫·[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