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頌周頌清廟之什·烈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烈文辟公,錫茲祉福。①惠我無疆,子孫保之。②
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③
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④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⑤
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⑥於乎前王不忘。⑦
【注釋】 ①烈:功烈。文:有文德。辟(bi必)公:所封的諸侯們。錫:賜。茲:此。祉:福。②惠:惠愛。③無:通“毋”,不要。封:專利以自聚。靡:借為“糜”,奢侈。維:語助詞。王:先王。其:語助詞。崇:尊敬。④戎:大。序:通“敘”,業緒。皇:大,美。⑤競:強。無競,不要爭強。四方:四方的諸侯。訓:借為“順”。
⑥不:通“丕”,大。刑:效法。⑦於(wu烏)乎:嘆詞。前王:指文王、武王。
【譯文】 列侯有功又有德,先王賜爾幸福多。愛我佑我無止境,子孫代代保香火。國中莫念利和欲,尊崇先祖文西伯。想著這些大武功,發揚光大靠繼承。不向賢人逞強力,四方哪國不順從?文德顯耀真榮光,諸侯奉你做典型。啊啊!莫忘列祖和列宗。
【集評】 《毛詩序》: “《烈文》,成王即政,諸侯助祭也。”(《毛詩正義》卷十九)
唐·孔穎達:“經之所陳皆戒辭也。”(《毛詩正義》卷十九)
宋·朱熹:“此祭于宗廟而獻助祭諸侯之樂歌。言諸侯助祭使我獲福,則是諸侯賜此祉福,而惠我以無疆,使我子孫保之也。”“言汝能無封靡于爾邦,則王當尊汝,又念汝有此助祭賜福之大功,則使汝之子孫繼序而益大之也。”“又言莫強于人,莫顯于德。先王之德,所以人不能忘者,用此道也。此戒飭而勸勉之也。”(《詩集傳》卷十九)
清·馬瑞辰:“烈言其功,文言其德。……成王即位,遍祭列祖,則祉福宜謂列祖賜之,詩末章前王亦兼言列祖,《傳》專言文王,非也。”(《毛詩傳箋通釋》卷二十八)
近·吳闿生:“詞意蓋因諸侯來助祭,為此詩勉之,即借以勉成王。惟‘無封靡于爾邦’一語,為告誡諸侯之詞。‘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 若告戒諸侯,實以諷諭王耳。以下四句并同。末更以追念前王作收,神氣尤為妙遠。”(《詩義會通》卷四)
【總案】 周初,武王崩,成王即位,因其年尚幼小,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七年后周公歸政權于成王。成王掌政,便在宗廟舉行了祭禮大典,各路諸侯前來助祭。《烈文》便是這時成王所賦,以及時戒勉助祭諸侯的詩。古代的祭祀名目繁多,季節更換,狩獵喪葬等都有相應的的祭禮活動,至于登基歸政、改朝換代則更要祭祀了,而且這類祭祀十分隆重威嚴,這正是古人篤信“天命觀”和崇拜鬼神的表現。周天子成王為了維護其政權的統治,除了祭祀之外,還要及早地向眾諸侯發表一下他的政治主張。這個祭祀大典,諸侯都來聚會,正是個絕好的機會,因此成王發布了這篇戒勉諸侯,約束諸侯的政治綱領。詩中先贊美了文王等先祖,又要求諸侯儉樸謙恭,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四方賓服。從藝術上說,該詩語言簡練準確,但質木無文,詩意不濃。最后一句與篇首呼應,起著加強氣氛和效果的作用,但是吳闿生稱“末更以追念前王作收,神氣尤為妙遠”,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稱末句“神味無窮”,則未免屬拔高之辭。
上一篇:詩經《雅·大雅·文王之什·靈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頌·商頌·烈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