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fēng)鄭風(fēng)·緇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①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②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③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④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注釋】 ①緇(zi 姿)衣:黑色的衣。古代卿大夫到官署辦公時穿的服飾。宜:合身。敝:破。改為:重新縫制,下二章的改造、改作,與此同義。②適:往。館:官署,官舍。還:音義同“旋”,回來。授:給予。粲:同“餐”。③好:美麗好看。④席:寬大,意為穿上很有氣派。
【譯文】 黑色的官服多么合體,穿破了我再給你做新的。到你的官舍去公干吧,回來我有好飯慰勞你。黑色的官服多么漂亮,穿破了我再給你做新的。到你的官舍去公干吧,回來我有好飯慰勞你。黑色的官服多么神氣,穿破了我再給你做新的。到你的官舍去公干吧,回來我有好飯慰勞你。
【集評】 《毛詩序》:“《緇衣》,美武公也。父子并為周司徒,善于其職,國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卷四)
唐·孔穎達(dá):“作《緇衣》詩者,美武公也。武公之與桓公,父子皆為周司徒之卿而善于其卿之職,鄭國之人咸宜之,謂武公為卿正得其宜。諸侯有德乃能入仕王朝,武公既為鄭國之君又復(fù)入作司徒,已是其善,又能善其職,此乃有國者善中之善。故作此詩美其武公之德,以明有邦國者善善之焉?!?《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卷四)
宋·朱熹:“舊說鄭桓公武公相繼為周司徒,善于其職,周人愛之,故作是詩。言子之服緇衣也甚宜,敝則我將為子更為之,且將適子之館。既還,而又授子以粲。言好之無已也?!?《詩集傳》卷三)
清·王先謙:“敝愿改為,欲其久服。予者,探君上之意而詠歌之。合觀下文,解衣推食皆出于君恩,他人親愛不能如此立言也?!?《三家詩義集疏》)
近·吳闿生:“《序》所謂‘明有國善善之功’者,有國,謂武公。善善,即好賢也。夫惟賢士貧賤,故旌以殊服,敝又為之改為,斯足尚矣?!?《詩義會通》卷一)
【總案】 前人的說法,多以此詩為贊美鄭武公,或贊其“善于其職”,或贊其“好賢”。這些是否有根據(jù),似乎誰也沒有說清楚。因此后人大都不去理會,而直接從詩的本身去理解它欣賞它。從語氣上看,這首詩應(yīng)是一位妻子對丈夫說的話。三章句式完全相同,詞語也只有個別變化,但就在這種復(fù)沓回環(huán)之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妻子在丈夫新仕時的微妙心理:有喜悅,官服穿在丈夫身上最合適最漂亮最神氣,在她看來她的丈夫天生就是做官的材料;有祝福,希望丈夫官運(yùn)亨通,仕途長久,官服一套一套地穿下去;有叮嚀,專心公務(wù),克盡職守;更有溫情體貼,她將日復(fù)一日地以好飯好菜款待公干歸來的丈夫。詩的形式的單一并沒有帶來內(nèi)容的貧弱,人們于質(zhì)樸平實(shí)之中見出女主人公的復(fù)雜心態(tài)與熾熱感情。
上一篇:詩經(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終風(fēng)》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辛延年·羽林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