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歐陽修《采桑子》共十三首,其中聯章歌詠潁州西湖景物者十首。潁州治所汝陰,在今安徽阜陽。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歐公四十三歲時曾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于時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思潁詩后序》)。二十二年之后,神宗熙寧四年(1071),歐公六十五歲,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歸潁州私第居住,果如所愿。潁州西湖在北宋時曾是清澈幽美的。據明代《正德潁州志》卷一:“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湖長十里,廣三里。相傳古時水深莫測,廣袤相齊。……湖南有歐陽文忠公書院基。”熙寧五年,“正值柳綿飛似雪”的暮春季節,老同事趙概由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遠道相訪,高誼雅興,傳為文壇佳話。《蔡寬夫詩話》云:“文忠與趙康靖公概同在政府,相得歡甚。康靖先告老,歸睢陽(商丘);文忠相繼謝事,歸汝陰(潁州)。康靖一日單車特往過之,時年幾八十矣。留劇飲逾月,日于汝陰縱游而后返。前輩掛冠后,能從容自適,未有若此者。”(《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三引)歐公這一組十首《采桑子》,從內容看非寫一時之景;詞前《西湖念語》云“并游或結于良朋,乘興有時而獨往”,蓋是通其前后諸勝游的感受以入詞,又不止與趙概同樂之事了。詞成,并在盛大的宴會上令官妓歌唱以佐清歡。此詞就是這組歌詞的第一闋。
作者用輕松淡蕩的筆調,描繪了在春色懷抱中的西湖。輕舟短棹,一開頭就給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覺。不僅是“春草碧色,春水淥波”,跟綿長的堤影掩映著,看到的是一幅淡遠的畫面;而且在短棹輕縱的過程里,隨船所向,都會聽到柔和的笙簫,隱隱地在春風中吹送。這些樂曲處處隨著詞人的船,仿佛是為著詞人而歌唱。這么短短的幾筆,就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可愛的冶春季節的氣氛中。下片著重描寫湖上行舟、波平如鏡的景色。西湖是上下空明,水天一色的,用琉璃來比擬它的滑溜和澄澈,再也貼切不過。“不覺船移”四字,更是語妙天下。正因為春波之滑,所以不待風吹,而船兒已自在地漾去。聯系上片的“笙歌處處隨”來看,船是不斷地在前移,歌聲也就不住地在后隨,詞人是覺到的,偏說是不覺,就有力地顯示了水面琉璃之滑。但船移畢竟不可能絕不觸動水波,于是,下文就遞到“微動漣漪”,詞人的觀察力和藝術構思,可算是細入毫芒。最后,“驚起沙禽掠岸飛”這一動態,劃破了境界的寧靜,使全幅畫面都跳動起來,更顯得詞心的活潑潑地。
北宋前半時期的小令,語言比較清新自然。這詞清空一氣,正如素面佳人,不施粉黛,便能動人。南宋后期那些用濃艷的藻彩去涂抹湖山的作品,倒不免是唐突西施了。
上一篇: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采桑子》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