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五律·張冠道中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四七年
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
露濕塵難染,霜籠鴉不驚。
戎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
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②。
這首詩最早發表于中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毛澤東詩詞集》。
【注釋】①張冠道,陜北小地名,應在佳縣、米脂一帶。1947年3月中旬,胡宗南指揮國民黨軍十四萬余人,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發動進攻,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撤離延安,在此后近一年時間里,先后在12個縣的40多個村莊住過。當年冬季住佳縣、米脂一帶。 ②塞上,邊塞之上,古代多指西北邊陲。
【賞析】
1947年3月下旬,黨中央在陜北清澗縣棗林溝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開展工作;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前委,轉戰陜北,與敵人周旋。在3月18日夜,毛澤東隨最后一批中央機關撤離延安。曾經有人出于安全考慮,建議毛澤東離開陜北,他沒有同意,因為轉徙在陜北人民中間,他感到十分安全。在撤離前,毛澤東十分自信地對前來送行的西北野戰兵團的同志說:“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據汪東興回憶,黨中央機關撤出延安后的一年時間里,先后在多個村莊住過,的確是如魚得水?!稄埞诘乐小穼懙木褪亲髡咴谶w徙中一次行軍的況味。前六句寫部隊冬季早行所見所感,最突出的感覺是潮濕和寒冷?!俺F彌瓊宇,征馬嘶北風?!眱删鋵懖筷犃璩砍霭l。為什么說是出發呢?這是“馬嘶”二字所暗示的。因為馬匹在行進中,是顧不上叫的。而在離開一個地方的時候,或突然停下來時,則會發出習慣性的嘶鳴。例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別友人》)、“馬嘶俱醉起,分手更何言”(李白《魯郡堯祠送吳五之瑯琊》)、“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王維《從軍行》),便是這種情形。這首詩寫馬不寫人,是因為大霧彌天,一切都籠罩在濃霧中。寫馬,是因為聽得見馬嘶,不寫人,是因為征人保持著肅靜。霧作為一種物候,其特點是彌漫性,詩人用“瓊宇”這個詞來形容霧晨,可見當天的霧很大?!罢黢R嘶北風”,容易使人聯想到《古詩十九首》的“胡馬依北風”(據李善注,這個句子又是本于古逸詩的“代馬依北風”),原句有禽獸亦戀故土的意思。這也比較符合人們離開一個駐地,哪怕是暫住地的時候的心情。何況每到一地,老鄉都會給自己的部隊以極大的幫助和支持,臨去時難免依依不舍。
“露濕塵難染,霜籠鴉不驚?!眱删鋵憦埞诘乐行熊姷那樾?。“露濕”、“霜籠”是互文,兼管上下句?!对姟で仫L·蒹葭》有“白露為霜”的名句,所以詩中“霜”、“露”往往連帶出現,這里偏重于霜。由于霧天霜重,空氣潮濕,盡管部隊在通過,道上卻不起塵埃,樹林里也聽不見寒鴉的叫聲。特別提到“鴉不驚”,是因為作者在長期的軍旅生活中,習慣了早行中聽見鴉叫,在月夜尤其如此。驟然聽不見鴉叫,反而使征人感覺異樣。
“戎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眱删鋵懙焦俦母惺芎托稳荩怀龅母杏X是寒冷?!叭忠隆奔窜娧b。古代軍人穿鎧甲,唐代詩人岑參寫白雪的奇寒,有“都護鐵衣冷難著”之句。解放軍的軍裝是棉布制作的,比“鐵衣”或“鐵甲”保暖性好一些。然而由于太冷,感覺上卻接近,故云“猶鐵甲”。緊接著以一個精彩的細節來表現天氣的寒冷,那就是官兵的眉毛、胡子上掛滿了銀白的冰粒。寫出這樣的細節,就使人感到冷得新鮮,寒得有趣,流露出一種樂觀的精神。這些詩句頗使人聯想到岑參筆下的“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及“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寫環境的艱苦,同時就突出官兵的不怕艱苦。
后兩句是抒情?!磅剀X張冠道”對前六句是收束,描寫行軍,卻用“踟躕”二字,這是耐人尋味的。“踟躕”,在詞典中的釋義是猶豫、徘徊的樣子,這表明在張冠道上的行軍不是急行軍而是慢行軍。為什么會慢行軍呢?這就必須提到毛澤東的“蘑菇”戰術了。毛澤東撤出延安后曾發電報給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兵團,確定西北戰場作戰方針為“蘑菇”戰術——“目的在使敵達到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之程度,然后尋機殲滅之?!绮皇箶呈制诤屯耆I飯,是不能最后獲勝的。這種辦法叫‘蘑菇’戰術,將敵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滅之?!?《關于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踟躕”就是“蘑菇”?!澳⒐健笔抢习傩盏恼Z言,就是磨蹭,磨磨嘰嘰,消耗,牽制。不過,“踟躕”還有一讀,就是“躊躇”——不是踟躕不前,而是躊躇滿志——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怎能不躊躇滿志呢。
所以,毛澤東在張冠道上行軍時,有一種好心情。寫大霧用“瓊宇”來形容,是好心情的體現。寫行軍用“踟躕”來形容,也是好心情的體現。怪不得詩意油然而生,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恍若塞上行”。這句話的意思,與其說是“仿佛走在邊塞之上”,不如說是“仿佛走在唐人的詩意中”。按唐人翻漢樂府《出塞》、《入塞》曲為《塞上》、《塞下》曲,內容多寫邊塞戰爭、邊塞風光和邊塞風土人情。唐詩學家林庚曾經說,邊塞題材仿佛是專屬于盛唐的一個題材。唐代邊塞詩最突出的特點是自豪感、責任感、批判的精神與樂觀主義精神,故深為毛澤東喜愛。在張冠道行軍時,毛澤東關于戰略進攻的一系列構想,已逐漸變成了現實,他又怎能不心情舒暢呢。
毛澤東在1965年給陳毅的一封信中說:“我對五言律,從來沒有學習過,也沒有發表過一首五言律?!蔽逖月稍娪伤穆?八句)組成,在章法上天然形成起承轉合的程式。一般情況是首句起,次句承,七句轉,八句合,中間兩聯展開深化題目;或首聯起,頷聯承,頸聯轉,尾聯合。但這首五律前六句寫行軍,起承并不分明。七、八句作轉合,卻很清楚,所以在章法上是頗為別致的。
文章作者:周嘯天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五律·喜聞捷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五律·挽戴安瀾將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