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孫友篪·過古墓》原文賞析
野水空山拜墓堂,松風濕翠灑衣裳。行人欲問前朝事,翁仲無言對夕陽。
這是一首憑吊無名古墓的詩作。對千年遺跡,發思古之幽情。這種作品讀者看得不少了,但“這一首”仍能引起足夠的興趣,關鍵只在最后一句“翁仲無言對夕陽”。
前兩句是敘寫過古墓的情景,并烘托氣氛的。“野水空山”四字警策,山水前著“空”、“野”等字,使人不難想象那古墓是處在何等荒僻的地方。但當初并不一定如此。從墓前有石人(翁仲)看,這睡在墳墓里的古尸,當初也是一個人物。說不準這里原來也通官道呢。“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不知怎么竟也荒涼起來。只有多情的路人,偶爾駐足,算是憑吊。雨后空氣特別清冷,一陣松風,將翠枝上的水滴吹灑在衣裳上邊,叫人直打寒噤。十四字烘托出寂寥清冷的氣氛,為末句作鋪墊。
第三句是提唱,“行人欲問前朝事”,對古墓興起懷古幽情了,“欲問”,問誰?這就自然引出詩中點睛之筆:“翁仲無言對夕陽。”翁仲本為秦時巨人名(《淮南子》高誘注),后來借稱墓前石人。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伏波古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翁仲本不能言,行人偏要想問,“多情反被無情惱”,這是一層趣味,人人都知道“翁仲無言”,因此沒有誰去說“翁仲無言”。寫出“翁仲無言”,就是覺得它似乎能言,只是不說。這又平添了一層悲劇的氣氛。看那“翁仲”,板著冷硬的面孔,對著快下山的夕陽,似乎懷著悲涼肅穆的心情,它該知道多少前朝故事啊,為什么就不肯講講呢?夕陽西下的景色,最后給畫面增添了一層感傷的色彩。
唐人皇甫冉《答張繼》末云: “落日臨川問音信,寒潮唯帶夕陽還。”似已具同妙。然而,“寒潮”無言,就沒有“翁仲無言”那樣令人神遠。因為翁仲外形是人,卻以石為心。它的“無言”在傳達憑吊的悲涼感受方面,更加深刻。
上一篇:古詩《王世貞·贈梁公實謝病歸》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薛瑄·過鹿門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