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查慎行·五老峰觀海綿歌》原文賞析
峭帆昔上鄱陽船,我與五老曾周旋。兩塵相隔骨不仙,蹉跎負約十四年。近來稍知厭世纏,筋力大不如從前。扶行須杖坐要箯,絕境敢與人爭先?山神手握造化權,走入南極分炎躔。鞭羊欲從后者鞭,假以半日登高緣。風清氣爽秋景妍,芙蓉十丈開娟娟。長江帶沙黃可憐,湖光凈洗顏色鮮。背負碧落蓋地圓,尺吳寸楚飛鳥邊。初看白縷生棲賢,樹杪薄罥兜羅綿。移時騰涌覆八埏,四傍六幕一氣連。滔滔滾滾浩浩然,渾沌何處分坤乾。近身扁石履一拳,性命危寄不測淵。陽烏翅撲光倏穿,饑蛟倒吸無留涎。以山還山川自川,五老依舊排蒼巔。來如幅巾裹華顛,去如解衣袒兩肩。酒星明明飛上天,人間那得留青蓮?此時此景幻莫傳,頃刻變滅隨云煙。
五老峰位于江西廬山牯嶺東南,五峰屹立,峰尖觸天,儼似五位儀態軒昂的老人。有時霧氣擁來,山上山下,綿云如海,丘壑全被籠罩,一片迷蒙,十數步內,不見人影,真是千姿百態,變幻無窮。李白曾贊五老峰說:“予行天下,所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詩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游五老峰,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云海變幻之狀,感慨多端地抒發了游山之情。
開始四句寫重游五老峰的緣由。詩人曾乘船來到鄱陽湖,望見五老峰,算是與五老峰打過交道。所以說“曾周旋”。“峭帆”,即張帆、揚帆,這里是乘船的意思。“鄱陽”就是鄱陽湖,在江西廬山東南。“兩塵相隔骨不仙,蹉跎負約十四年。”《事類合璧》載:“韋子威師事丁約。一日辭去,謂子威曰:‘郎君得道,尚隔兩塵。’”“兩塵相隔”,相互隔離好像在兩個世界,一在仙界,一在人間。吳筠《游廬山五老峰》詩說:“永用謝物界,吾將乘鸞龍。”意思是說,我要永遠擺脫世事的牽累,同你一起修煉,騎著鳳凰玉龍成神仙。功夫不到,即“骨不仙”。“蹉跎”,指時間白白流逝。詩人本想重游五老峰,但是十四年過去,未能實現,有負相約,這是因為世事纏身,未能超凡脫俗。“近來”四句意謂近來稍為知道應該厭棄纏身的世事而來重游,但是筋力衰退,身體已經大大不如從前了。“扶行須杖坐要箯(bian鞭),絕境敢與人爭先?”現在年紀大了,走路要靠手扶和竹轎,在危險的地方也不敢和人們爭著先走。“山神”四句進一步抒發半天登山游覽的情愫。“造化權”,創造自然的能力。“走入南極”,我國古代有“南極老人”星,這里指在我國南方的五老峰。“分炎躔(chan 纏)”,分野是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鞭羊”,比喻山神對學道落后人的鞭策。這四句寫有緣得到半天登山的機會。以上為第一段,寫得跌宕有致,一波三折。從 “周旋”、“負約”,寫到 “厭世纏”,想登臨,但是“筋力”衰退,看來好像是無緣登臨,但忽又一轉,山神終于給予登臨的機會。
“風清”六句,寫云海未生時的景致。這時,風清氣爽,秋景美好。“芙蓉十丈開娟娟”,芙蓉,即蓮花。《尹喜內傳》說: “真人游時,各各坐在蓮花之上,一花輒徑十丈。”“娟娟”是美好的意思。頭兩句寫游山的歡悅心情。“長江帶沙黃可憐,湖光凈洗顏色鮮。”云海未生時,千里波湖,盡收眼底; 長江沙帶黃,鄱陽顏色鮮,兩相對照,蔚為壯觀,這是俯望山下。遠望則感到“背負碧落蓋地圓,尺吳寸楚飛鳥邊”。背負碧空,蒼穹四垂,由于遠近視差的關系,原是萬里的吳楚,在飛鳥旁只有尺寸般大小。
“初看”以下八句描寫云海變幻之狀。“初看白縷生棲賢,樹杪薄罥兜羅綿。” 白縷,指像白線狀云氣。“棲賢”,廬山五老峰下的棲賢谷。“兜羅綿”,木棉的一種,這里指白云。白云生時,像一縷白線從棲賢谷下騰云駕霧似地裊裊上升,一直飄忽到樹梢。“移時騰涌覆八埏 (yan延),四傍六幕一氣連。”這兩句寫不久,猶如白綿的云海,洶涌而來,霎時連成一氣,彌漫了上下四方。“滔滔滾滾浩浩然,混沌何處分坤乾。”極寫云海彌漫,天地不分。這是全盛時的云海,和“初看” 時的云海已大不相同。“近身扁石履一拳,性命危寄不測淵。”這兩句是間接描寫云海,因為四面都是白云,身體就像站在一個只有拳頭大的石頭上,下臨險不可測的萬丈深淵。這是身臨其境而又仔細觀察的感受。
“陽鳥” 四句寫日照云散。“陽鳥翅撲”,指太陽光射出。“饑蛟倒吸”,好像海水被饑渴的蛟龍吸去一樣。“無留涎”,沒有留下一滴涎水,比喻云氣全消。“以山還山川自川,五老依舊排蒼巔。”五老峰的山川還回原來的面目,五老峰依然排列聳立,峰尖似觸蒼穹。
“來如”兩句運用比喻贊嘆五老峰云海千姿百態,變幻無窮。白云來時,猶如裹上頭巾;白云散時,猶如脫去衣服,袒露兩肩。“酒星” 四句意思是說: 像從前曾經游過五老峰的酒星李白飛上天去一樣無法挽留,說明五老峰云煙變化迅速。“酒星”,“青蓮”都是指唐代詩人李白,因為他好飲酒,故有“酒星”之稱; 因為他號青蓮居士,故稱青蓮。最后兩句 “此時此景幻莫傳,頃刻變滅隨云煙”,詩人直接抒發感受,驚嘆云煙變幻莫測、變滅迅速。
上一篇:古詩《黃景仁·二十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黃遵憲·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