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慎行
平遠江山極目回,古祠漠漠背城開。
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哀!
湘蘭沅芷年年綠,想見吟魂自往來。
這首詩是詩人于康熙十九年(1680)途經湖南憑吊屈原祠而作。
屈原曾官三閭大夫,祠在今湖南汩羅縣。
屈原生活在“戰國七雄”爭霸的時代,為楚國人。早年,曾受楚懷王信任,作過僅次于令尹(相當于宰相)的左徒,時常和楚懷王商量國家大事。后遭讒去職。懷王末年,因為軍事上和外交上的接連失敗,曾經把屈原召回,但一直沒有重用他。頃襄王即位后,屈原又被陷害,流放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都城。一度對統一祖國南方作過貢獻,地廣人眾的楚國,就這樣變得一蹶不振。屈原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破滅,祖國的前途已經絕望,便于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他死后五十多年,楚國也就被秦國滅亡了。《三閭祠》詩中所寫,包含著這些基本內容。
屈原的一生就是悲劇。從官場的傾軋上看,這位愛國詩人所以落得蒙冤沉江的悲慘結局,就因為他有“才”。“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這兩句詩饒有哲理。屈原“正道直行”,他“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致使屈原忠不被用,賢不為重。屈原在《離騷》中悲呼:“國無人莫我知兮’,可見其內心是十分痛苦的。清代詩人查慎行認為屈原的不遇于世,是因為庸人的妒忌,“未有”二字,是由此而引發,告訴人們這又是古今同慨之事。妒才的人固然是庸人,反過來講,不被人妒的也是個庸人,這種因果關系的現象常見于不能延攬賢能,重用人才,相反的卻是誤用庸人,壓制人才的典型環境之中。如果屈原放棄了他的政治理想,與“庸人”同流合污,那他怎么會遭到致命的打擊呢?問題是在于屈原品德高尚,他要作凌霜斗雪的長松,不愿作經不起風吹寒襲的桃李,即使在逆境中他也保持著自己志不可摧的人格。如此看來,他的被庸人忌才就難以避免了。在“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的社會里,他是多么需要有人能理解他啊,可是君王昏庸,奸佞橫行,其志潔行廉不為當世所容,令他陷入了“舉世無知己”的境地。這里又說明了“相知”對賢才來說是不可缺少的。
《三閭祠》這首詩,一開頭就寫了古祠的荒涼寂莫,流露著詩人的萬千感慨,接著抒發“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的萬般感受,凝聚著詩人的哲理認識。屈原由于昏君奸臣的弄權使他委身沼澤。“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哀”,指庸人忌才的結果導致了楚國的滅亡,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們每年在屈原自投汩羅江的這一天,都要到古祠來崇祀。楚國滅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國郢都,他作有《哀郢》,發出了“亡國恨”的悲吟。“湘蘭沅芷年年綠,想見吟魂自往來”,這結末兩句詩,指湘水、沅水的蘭、芷芳草,年年青翠碧綠,人們看到它就像看到了高潔的屈原,呼喚著屈原心魂的復歸,說明世世代代的人都懷念著屈原。
全詩通過屈原因有才而被妒,因妒而被貶,因貶而“無知己”,因“無知己”而抑郁離世,因抑郁離世而被后人同情,層層寫來,激起人們作“未有庸人不忌才”的哲理深思,很富于啟示。
上一篇:《三贈劉員外·[唐]柳宗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與諸子登峴山·[唐]孟浩然》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