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宿王昌齡隱居處》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王昌齡“隱居處”指王昌齡出仕前的隱居處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王昌齡是與常建同科及第的進士,是宦友和好友。他37歲出仕,雖仕途坎坷,卻終未退隱。而常建只做過盱眙縣尉,此后便歸隱于武昌樊山,即詩中所言“西山”。此詩大約是他辭官回鄉途經石門山所作。這首詩為盛唐有名的山水隱逸詩,同《題破山寺后禪院》均為常建的代表作品。
全詩留戀隱居的佳境,一宿之后,也起了和他一同隱居的念頭。在藝術上,極能體現常建詩“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的特點。詩人在平實的寫景敘事中蘊含著深長的比喻象征。同時,詩人抓住王昌齡從前隱居之地特有的景物,委婉含蓄地表達對王的清高的贊嘆,也真誠地期望王歸來。這樣,使全詩即景生情,情隨景遷,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首聯“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寫隱居的地方。清溪水流入石門山,隱居地別無他物,遠望去唯有孤云。這里“孤”指主人不在,而白云向來就是和隱者聯系在一起的?!肮略啤?,流露出對王昌齡的清高孤傲品格和隱逸生活的贊嘆,讀來別有情趣。
頷聯“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點出“宿”字和隱居的人。詩人夜宿他人隱居處,看到天空明月高照,想到這一片清光并非為我,而是為“君”(指王)。這就傳達出山中景物似乎對王特別有情,借以婉轉地點出主人對明月也應有意的意思。唐殷璠摘出此聯譽為“極警策語”,實際是贊幽僻的意境和詩的興味。
頸聯“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是寫夜景的清幽。“宿”與“滋”用得較好。孤零的茅屋令詩人倍覺孤獨。再看屋外卻有花影相伴,確有不盡的情意。院里的藥草生長得茂盛,因長久沒人居住,院里路面上已滋生出青苔。
頷聯與頸聯相連,共同勾畫出王昌齡隱居地的典型環境。茅舍外有松樹,院落里有花、有藥草,還有毛茸茸的青苔。這景雖清幽卻說明王昌齡隱居時的生活情趣。這些特定的典型景物的描寫,自然真實,平易親切而毫無造作之感。這美景與王昌齡的隱逸情趣深深打動了詩人,詩人內心思歸的情緒為這片美景所感染。
尾聯緊承上聯,寫自己的歸志。“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謝時去”意即辭去時俗的牽累?!胞[鶴群”即與鸞鶴為群。鸞鶴傳說仙界才有,詩人與之為群,意思是隱逸的生活如同仙界一樣美妙。這里用“亦”字是說自己步王昌齡的后塵,也要隱居。而實際上是詩人被宿處的佳境所感染,也起了偕隱之念。這樣就委婉地諷勸王昌齡應該堅持歸隱。這一聯起到了篇末點題的作用。
全詩在整體安排上極為巧妙。先遠望,再近觀;先寫屋外,再寫院落、小路;先寫高處的白云、明月,再寫低處的花草茅屋。層次井然有序。從寫景的角度看,又樸實自然,生動傳神。詩中創造的幽靜、別致又富生活情趣的意境,令讀者驚嘆不已。
上一篇:白居易《宿湖中》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韓翃《宿石邑山中》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