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龔自珍·說居庸關
居庸關者, 古之譚守者之言也【1】, 龔子曰:“疑若可守然【2】。
何以疑若可守然?
曰: “出昌平州, 山東西遠相望, 俄然而相輳【3】相赴, 以至相蹙【4】, 居庸置其間, 如因兩山以為之門, 故曰疑若可守然。
關凡四重。南口者, 下關也。為之城, 城南門至北門一里; 出北門十五里, 曰中關。又為之城, 城南門至北門一里; 出北門又十五里, 曰上關。又為之城, 城南門至北門一里; 出北門又十五里, 曰八達嶺。又為之城, 城南門至北門一里。蓋自南口之南門, 至于八達嶺之北門, 凡四十八里。關之首尾具制如是, 故曰疑若可守然。
下關最下, 中關高倍之。八達嶺之俛南口也, 如窺井形然, 故曰疑若可守然。
自入南口, 城甃 【5】有天竺字、蒙古字。上關之北門, 大書曰:“居庸關, 景泰二年修。”八達嶺之北,門, 大書曰:“北門鎖鑰【6】, 景泰三年建?!?br>
自入南口, 流水嚙吾馬蹄, 涉之然【7】嗚, 弄之則忽涌, 忽洑而盡態, 跡之, 則至乎八達嶺而窮。八達嶺者, 古隰余水【8】之源也。
自入南口, 木多文杏, 萍婆, 棠梨, 皆怒華。
自入南口, 或容十騎, 或容兩騎, 或容一騎。蒙古自北來, 鞭橐駝, 與余摩臂行, 時時橐駝沖余騎顛, 余亦撾【9】蒙古帽, 墮于橐駝前, 蒙古大笑。余乃私嘆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關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趙宋世, 目尚不得睹燕、趙,安得與反毳【10】者相撾戲乎萬山間?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 豈不傲古哉!”蒙古來者,是歲克什克騰、蘇尼特,皆入京,詣理藩院【11】交馬【12】云。
自入南口, 多霧,若小雨。過中關,見稅亭焉。問其吏曰:“今法綱寬大,稅有漏乎?”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駝小偷羊?!庇鄧@曰:“信若是,是有間道【13】矣!”
自入南口, 四山之陂陀之隙,有護邊墻數十處。問之民,皆言是明時修。微【14】稅吏言,吾固知有間道出沒于此護邊墻之間。承平之世,漏稅而已;設生昔之世,與凡守關以為險之世,有不大駭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降自八達嶺,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15】。
【注釋】
【1】譚:通“談”,談論。
【2】疑若:好似之意。疑,猜度、懷疑。
【3】輳(cou):原意指車輪上的輻條集中于轂上。此處喻相聚集。
【4】蹙(cu):逼迫。
【5】甃(zhou):以石嵌入城墻。
【6】“北門鎖鑰”:北宋寇準御邊時所作比喻。
【7】然:佩玉聲。(qiong),古代一種佩玉。
【8】隰余水:即今之榆河。
【9】撾:鞭打。
【10】反毳:指北方少數民族,因其皮衣帽皆反穿。此處專指蒙古人。毳 (cui):原意指細小的毛。
【11】理藩院:清時建制。掌管內、外蒙古及額魯特的朝貢、承襲等,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皆由滿人及蒙古人充任。
【12】交馬:貢馬。
【13】間道:指小道。
【14】 微: 無也, 即使沒有之意。
【15】 坌 (ben) 道: 岔路; 今名岔道口。
【賞析】
清道光十六年 (1836), 龔自珍送一個遠戍的朋友到居庸關, 回來后寫了一系列反映西北邊塞的地理地勢及其在軍事上的重要意義的文章, 除本文外, 另有 《說昌平州》《說天壽山》, 《說張家口》等幾篇。
說, 就是論說、論述, 是我國古代論辯類散文中比較常見的一種, 大概起源于戰國時期。清姚鼐在 《古文辭類纂序目》中為之定義曰:“論辯類者, 蓋源于古之諸子, 各以所學著書傳后世?!闭撧q類可細分為“論”、“辯”、“解”、“釋”、“原”等。“說”也是其中的一種, 屬于論述解說的文章, 常用來說明自己對某事的看法。如 《說居庸關》就是通過對居庸關險要地勢的描寫及宋明以來西北邊患不斷的歷史回顧, 譴責了當時一部分人頭腦中恃險可守的麻痹思想, 表現了作者居安思危的隱憂和要求加強西北邊塞的愿望。
全文結構安排得當、條理明晰, 層次清爽, 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自起句到“如窺井形然”是第一部分, 其中又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個自然段為一層, 由居庸關的來歷提出論點:“疑若可以守”;“何以言疑若可守然”到這部分結束為另一個層次, 描述居庸關奇險無比, 突出一個“險”字, 以論證上一個層次提出來的論點。下面我們看看作者是如何提出論點, 又是怎樣進行引證的。
居庸關在今北京西北, 位處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的交接處,“一夫擋關, 萬夫莫開”, 正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天下九大關, 居庸關皆居其一。居庸, 居而有功之意, 即只要平平安安地守住這個關卡, 邊防就可以萬事大吉了?!熬佑拐撸?古之譚守者之言也?!弊髡邚木佑龟P名稱的來歷談起, 娓娓道來, 自自然然地引出論點, 似不經意,卻于無形處見功底。起句直切題義, 無一字浪費, 無一句廢話, 既開門見山地點出論點, 一下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 又不致給人以突兀感, 使人易于接受。
“疑若可以然”即好像可以守住。疑若, 好似之意。這里“疑”字用得很貼切: 天險雖難越, 但守不住守得住還得因人而定, 實際上是在肯定的論點中包含著否定的成份——而這種否定正是作者的本意所在: 好像可以守得住, 言外之意可能守不住。如果去掉這個“疑”字, 天險可守就變成了完全的肯定, 顯然違背了作者初衷??吹贸鲎髡咴阱N辭煉句上是下過一番“推敲”功夫的。
良好的開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提出論點, 僅僅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所以,作者通過一個設問:“憑什么說居庸好像可以守住呢?”轉移到論據、論證上來。由于設問構置巧妙,過渡處了無痕跡,如風行水上,天衣無縫,順理成章地推進到第一部分的第二個層次。
為了論證“疑若可守然”,作者就有必要對居庸關的特征作簡要描述。在這里,作者選取了“險”這個特征,緊緊扣住“險”字做文章:居庸關處東西兩山之間,像一座門戶;整個關塞又切為四重,一重更比一重高,一關更比一關險,南北綿延四十八里,就像一口橫放的井身。由于作者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行描寫,所以關塞雖大,作者運起筆來顯得從容不迫,得心應手,次序錯落有致,寥寥數語,居庸關天險已躍然紙上。讀者至此,即使沒有親身到過居庸關,其地理形勢也已胸中了然了,因而對前面作者“疑若可守然”的觀點就不再會存任何懷疑。
行文至此,第一部分結束,似乎話已說盡。作者好像不是在譴責恃險可守的思想,而是持贊同的態度。其實不然,讀者細細咀嚼才會明白:居庸關越是險要,越易守難攻,就越容易導致松懈意識,產生麻痹輕敵的思想,也就越易給敵人以可乘之機。這才是作者深意所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明縱暗收、虛實相錯,雖然表面上為天險可恃說了一大通道理,實際上卻在“疑”字上做了手腳,以言下之意暗示讀者天險也不一定可守。這在寫作上叫做“欲擒故縱”,不說邊防松懈以致敵情,反說居庸奇險可恃,表面上看是離開了題旨,實則大家手筆,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給讀者一個假相,好像作者也是持恃險可守觀點的,因而,即使持反對意見的人,一時難辨真假,也只好被作者乖乖地牽著鼻子走,等到發現上當時,后路已被堵死了。這樣,文章的說服力就大大地增強了。其二是起懸念作用,吊起讀者的“胃口”,增加可讀性,如曲徑通幽,一波三折,于山窮水盡之地見柳暗花明。論辯文最忌枯燥無味,論點,論據干巴巴的幾條,缺乏血肉,沒有氣勢,味同嚼蠟,甚至使人不忍卒讀。優秀的論說文,不僅要給人以智慧的啟迪,還要予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第二部分從“自入南口,城甃有天竺字、蒙古字”到“皆入京詣理院交馬云?!币卜譃閮蓚€層次:從第一個“自入南口”到“景泰三年建”為第一層。在這個層次里,作者通過幾個細節的描寫使人想象起居庸關的戰爭史。一是南口城墻上有用石頭鑲嵌著的天竺字、蒙古字,可見這個地方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拉鋸戰,而最終結果則以居庸關的陷落而告終。歷史上遼、金犯宋,元軍鋪天蓋地南下,這都說明,僅靠居庸天險,無法擋住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侵。二是上關北門上的字:“居庸關。景泰二年修,”八達嶺北門則寫著“北門鎖鑰,景泰三年建。”作者擷取這兩個細節,不僅僅是為了說明這兩個城堡修筑的年月,而是為了引發讀者的想象,指出居庸關在歷史上多次失守,暗示清統治者不要像明景帝那樣,吃了敗仗才想起鞏固邊防。據史書記載, 明朝跟北方的蒙古軍隊有過多次血戰, 明英宗十四年, 英宗親率大軍五十萬與瓦刺決戰于土木堡, 結果全軍覆沒。英宗自己也當了俘虜。明代宗朱祁鈺繼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居庸關。所以描寫這個細節的寓意是顯而易見的。
這一層次承接了第一部分隱含的觀點, 以歷史事實證明居庸關不一定可守, 雖然著墨不多, 但由于作者善于抓住細節描寫, 以小見大, 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 因而包含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在做到了以最經濟的文字表達最豐滿的內容的同時, 也使作品蘊藉、委婉, 富有藝術性。
從“自入南口, 流水嚙吾馬蹄”到“皆人京詣理藩院交馬云”為第二層。作者筆鋒一轉, 以輕松愉快的筆調, 描述了吳溝時而流水潺潺, 時而洶涌起伏, 沿途杏花, 棠梨花競相開放, 回憶了自己跟蒙古人大大方方地開玩笑的情景, 心中感嘆油然而生: 如果我生在趙宋王朝, 甚至到不了這些當時被遼、金侵吞的燕趙之地來, 哪里還能和蒙古人在山道中嬉戲呢! 生活在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大一統時代, 真要讓人傲視古人了。
與前一個層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 前個層次寫居庸關刀光劍影的時代, 后一個層次則寫邊疆歌舞升平的時代, 用意與第一個部分相呼應: 居庸關雖然有險可據, 但也因此而導致驕傲輕敵思想, 因而給了敵人可乘之機; 如今天下統一, 以前的主要敵人蒙古也已納貢稱臣, 所以居庸關可以松懈一陣, 喘一口氣了。殊不知北方來了個更殘忍、更陰險的敵人——沙俄, 提醒清王朝和平時期更容易導致麻痹輕敵思想, 是萬萬要不得的。
“自入南口, 多霧”到全文結束為第三部分。作者從與稅吏的談話中了解到有一條小路存在, 并從年久失修,雜亂荒蕪的幾十處護邊墻上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 因而聯想起這些小路在和平時期只不過是偷稅漏稅而已,如果是在戰爭年代以為固守關隘就可以平安無事的話, 哪里有不怕如從天而降的“北兵”的道理呢!“北兵”指元軍, 據傳元太祖久攻居庸關不下, 后來抄小道繞至金軍背后才占領了居庸關。
作者借古喻今, 曲盡其義, 借發古人感慨隱約地表現作者的憂患意識, 再次暗示居庸關雖天險雄奇, 亦有不保之虞。如果清政府不認清形勢, 鞏固西北邊疆, 一味以為居庸關固若金湯, 那么就會給敵可乘之機,有朝一日也會像金軍那樣吃大虧的。
全文緊緊圍繞主題思想,環環相扣, 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相呼應, 第二部分的二個層次之間相對照, 二縱二收, 既放得開, 又回得攏, 波瀾起伏, 氣勢橫生。描寫時知微著顯, 窺斑見豹, 議論則如畫龍點睛, 精辟透徹, 字字珠璣。作者思路敏捷, 行文流暢, 既委婉含蓄, 意蘊深長, 又淋漓酣暢地披露了作者急國家民族所急,憂邊防所憂的思想。當歷史走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 作者的隱憂不幸而成為現實。
上一篇:《古文觀止·晁錯·論貴粟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語》·諸稽郢行成于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