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步出城東門, 遙望江南路。
前日風雪中, 故人從此去。
我欲渡河水, 河水深無梁。
愿為雙黃鵠, 高飛還故鄉。
游子思鄉,是古今詩人常寫的主題。每一個詩人總以自己特殊的表達方式使這個主題打動讀者的心。《步出城東門》這首漢代古詩以其層層蓄勢,推波助瀾的藝術手法寫出了一顆思歸游子的迫切之心,詩中洋溢的那一種思鄉之情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個客住他鄉的游子。
詩第一句“步出城東門”純是寫實,它紀錄了游子一種行動,但卻點出了兩點,一是這位游子從城內走了出來,二是他沒到別處,而是到了城東門外。他到這郊外要干什么呢? 第二句“遙望江南路”,五個字說明了他到城東門外是望鄉,這也點明了主人公的身份——羈留此城的江南游子。他因故羈留他鄉,心中思歸而又不能,百般無奈便一人出城遠望故鄉。雖然這遙望并不能看到故鄉,但他至少獲得了心理上的一種平衡,一種安慰。漢代的名將李陵身陷匈奴,不得歸里,常常登上一土臺南望故國,至今猶存李陵臺故跡;南朝庾信羈留北朝,亦常南望故鄉以寄思情。可見歸鄉不能而望鄉,反映了游子們迫切的思鄉之心。一、二兩句詩形成了這首詩的第一層波瀾:遠離難歸,心切遙望。
三、四兩句“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告訴我們他望鄉非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更增加思鄉的惆悵。城東門外這個特殊的環境又勾起了他對另一幕景象的回憶:前一日,風雪交加之中,他正在這通往江南故鄉的路口送走一位故人。試想,眼睜睜地看著別人還鄉,而自己孑然羈留,其心中惆悵、思念又怎能平息呢?這一層跌起波瀾,插述客中送客,將游子思鄉之心情寫得更加迫切,將游子那一股孤寂難耐的悵惘也寫得更濃、更稠。其中作者還點出“風雪中”這一特殊的氣候,渲染游子心頭的凄涼,也點明此時游子身處寒冷的北方,那他更是想念溫暖的江南了。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無梁。”詩情進入第三層波瀾:他多想早日返鄉啊,無奈“河水深無梁”。這里的“河水深無梁”實際是一種比喻,至于主人公無法返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是詩人無須直說的社會原因了。“愿為雙黃鵠,高飛還故鄉。”末了兩句順理而來,把主人公的情感推向高潮。主人公希望化為自由遨翔的大鳥與他的同伴一起高飛藍天,飛回故鄉。從這充滿對自由的鳥兒的無限向往和羨慕之中,我們看到了主人公那顆迫切而赤熱的鄉心。
這首詩的結構層層疊波,一層高過一層,后層推前層,終成大瀾,又戛然止息。寫出了一顆游子思鄉心。詩中又運用氣氛渲染、比喻、幻想等手法,更使詩情搖曳生姿。
上一篇:《次沙河寨·清·吳兆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水調歌頭 舟次感成·清·蔣士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