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大忠祠①
天王舟楫浮南海②,大將旌旗仆北風。世亂英雄終死國③,時來胡虜亦成功④。身為左衽皆劉豫⑤,志復中原有謝公⑥。人眾勝天非一日⑦,西湖云掩岳王宮⑧。
①厓山大忠祠,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小島上。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攻陷南宋臨安,宋恭帝趙隰被擄走,宋將張世杰、陸秀夫等先后擁立趙昰(端宗)、趙昺(帝昺),繼續抗元。十六年(宋祥興二年),退至厓山,元將張弘范率水軍圍攻,張世杰率兵突圍。這時趙昰已死于、砜洲(在今廣東雷州灣外),陸秀夫背負九歲的帝昺投海殉國,宋亡。明代于此修建大忠祠、慈元廟,祠內祀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 ②天王,本對周天子的尊稱,這里表示仍以宋為正統。杜甫《憶昔二首》之一:“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明弘治時人周用《厓山》:“天王海上難為國,猶恨祥興似景炎。” ③“世亂”句,一作“義重君臣終死節”。死國,死于國事。 ④“時來”句,乾隆本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八引此詩,“時來”句中“胡虜”二字挖空,因清人最忌“胡虜”等字。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所收李東陽《麓堂詩話》引此詩,作“時來豎子亦成功”,旁注云:“‘豎子’原缺,據《晉書o阮籍傳》‘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句補。”非,實也因清人挖空之故。但《四庫》本此句“胡虜”二字竟照書,此亦奇事。 ⑤左衽,古代少數民族服裝,前襟向左,與中原之右衽不同,后因以指受外族的統治。劉豫,本為宋臣,高宗建炎二年,任濟南知府,金兵南下,縋城降金,后金人冊封為皇帝,偽號大齊。《宋史》入《叛臣傳》。這里泛喻降元的宋臣。 ⑥謝公,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德祐初,元兵東下,枋得知信州,力戰兵敗,變姓名入建寧山中。至元二十六年,福建行省強之北行,至京師,病居憫忠寺,見壁間《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遂絕食而死。后人亦將他與文天祥并稱“文謝”。 ⑦人眾勝天,《史記o伍子胥傳》:“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 ⑧岳王,宋孝宗時追封岳飛為鄂王,其墓前臨西湖,墓旁有岳廟。
【說明】 宋室播遷,創建慈元殿于厓山。陳獻章曾倡議就其故址建為廟,并撰《慈元廟記》,文中訐責南渡君臣“量敵玩讎,國計日非,往往坐失機會,卒不能成恢復之功。……和議成而兵益衰,歲帑多而民愈困,如久病之人,氣息奄奄,以及度宗之世,則不復惜”。詩中的“人眾勝天非一日”,即指南宋積弱已久,在岳飛時已是這樣,要依靠人眾勝天之策,原非一日之功,所以到厓山之困時,就無法挽救危局。天順時人倪岳亦云:“國破忠臣唯有死,天亡卷土亦無功。”
李東陽云:“陳白沙詩,極有聲韻,《厓山大忠祠》曰,(略)和者皆不及。”
文徵明《厓山大忠祠四首》之三云:“頻年航海欲何為,天厭中原遂不支。滿地江湖無死所,際天風浪有平時。倉皇一念聊臣分,寂寞中流賴史知。回首又看強虜滅,寒潮自繞大忠祠。”亦哀嘆局勢至此已不可分,陸秀夫等只是聊盡臣節。
上一篇:《高啟》詩賞析
下一篇:《庚辰元日》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