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嘲賈寶玉二首①(第三回)
【原文】
其一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
縱然生得好皮囊②,腹內原來草莽③。
潦倒不通世務④,愚頑怕讀文章。
行為偏僻性乖張⑤,那管世人誹謗!
其二
富貴不知樂業⑥,貧窮難耐凄涼。
可憐辜負好時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⑦。
寄言紈绔與膏粱⑧,莫效此兒形狀⑨!
【注解】
①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調名源于李白《蘇臺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詩句。
②皮囊:外表,長相。佛家稱人的軀殼為臭皮囊。
③草莽:雜草,無用之物。此句意思是指肚子里沒有儒家那套仕途經濟學問。
④潦倒:困頓。世務:社會的一套人情世故。
⑤偏僻:行為不端正而偏激。乖張:性情古怪。
⑥樂業:對家業感到滿意。
⑦不肖:不才,不賢,品行不好,沒出息。
⑧寄言:告訴。紈绔(wán kù):細絹褲,指代富貴人家子弟。
⑨效:效法,模仿。形狀:樣子。
【背景】
一回再來時,已換了冠帶,頭上周圍一轉的短發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發,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從頂至梢,一串四顆大珠,用金八寶墜腳。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綠撒花綾褲,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越顯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若笑。天然一段風韻,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后人有《西江月》二詞,批得極確。
【賞析】
這是《紅樓夢》中出現的第一首詞。雖是以“嘲”作文章,但其本意卻是外貶內褒,正話反說。
從兩首詞來看,字面上句句是對寶玉的嘲笑和否定,實質上句句是對他的贊美和褒揚。從封建階級倫理道德標準衡量,寶玉是個被否定的人物;可是從作者的人生觀和社會觀來看,他卻是個和那些“國賊祿鬼”完全相反的、保持著人類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兩首詞句句都是反話,通過這兩首詞,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賈寶玉作為一個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來。詞里說賈寶玉是“草莽”、“愚頑”、“偏僻”、“乖張”、“無能”、“不肖”等,說寶玉言行違背社會倫理,不合中庸之道,看來似嘲,其實是贊,因為這些都是借封建統治階級的眼光來看的。
在曹雪芹的時代,經宋代朱熹集注過的儒家政治教科書《四書》,早已被封建統治者奉為經典,具有無上的權威性。賈寶玉上學時,賈政就吩咐過“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然而賈寶玉對這些“最要緊的東西”偏偏“怕讀”,以至“大半夾生”,“斷不能背”。這當然要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草莽”、“愚頑”、“無能”、“不肖”了。但賈寶玉對《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理學先生所最反對讀的書卻愛如珍寶;他給大觀園題額,為芙蓉女兒寫誄文,也顯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賈寶玉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可見,所處的角度不同,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
賈寶玉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釣譽之徒”、“國賊祿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他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胡鬧”,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偏僻”、“乖張”、“大逆不道”的言行,無不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膽挑戰與批判。而“那管世人誹謗”,正表現了他那種不茍且、不隨俗、獨立不遷的個性,更是對他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的頌揚。
這樣一個“無能第一”、“不肖無雙”、“于國于家無望”的人,自然難入封建統治階級的法眼,于是他就成了貴族之家的“紈绔與膏粱”的反面教材——“莫效此兒形狀”。
雖然我們今天看來,賈寶玉的叛逆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他畢竟是一個生長在封建貴族家庭里的“富貴閑人”。他厭惡封建統治階級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祿,卻過慣了錦衣玉食的剝削階級生活。所以,一旦富貴云散,家道敗落,也是必然“貧窮難耐凄涼”的。
【鏈接】
《紅樓夢》主要人物性格分析之賈寶玉
傳說女媧煉石補天之時,單留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該石自經鍛煉之后,通了靈性,可大可小。一僧一道見后,便在石上鐫上“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幾個字,投它入世,成為賈政與王夫人的次子——賈寶玉。賈寶玉的種種叛逆思想,被封建正統人物視作“草莽”、“不肖”。他和林黛玉真心相愛,互為知己,但在賈母等人的安排下,被迫娶薛寶釵為妻。但終因雙方思想不同,且無法忘懷精神上的伴侶林黛玉,婚后不久,寶玉就出家當和尚去了。
上一篇:紅樓夢《螃蟹詠三首(第三十八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
下一篇:紅樓夢《贊會芳園(第十一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