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啟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4),字季迪,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家住吳縣北郭,與楊基、張羽、徐賁稱北郭四子。他出生幾年間,元政已極腐敗,群雄并起,天下大亂,張士誠割據于蘇州。
少年時期,他沒有投從過名師,全靠自己力學。十八歲時,和吳淞江畔的青丘巨室周仲達之女結婚,后遂移居岳家,自號青丘子。他的《青丘子歌》,是一篇微型的自傳,反映了青年時期的志趣和抱負。
明洪武二年(1369),高啟被征赴京師修《元史》,先任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后擢戶部右侍郎。他對功名本來很淡薄,赴征也很勉強,在《將赴金陵始出閶門夜泊》中有云:“烏啼霜月夜寥寥,回首離情尚未遙。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鐘孤棹宿楓橋?!比刖┖笙蛎魈孀躁惸晟俨桓耶斨厝危蠹捶艢w鄉里,復居江上,過著“舊宅一架書,荒園數叢菊”及“杯深午醉重,被暖朝眠熟”(《效樂天》)的優游生活。
洪武五年十月,魏觀任蘇州知府。他是一位賢太守,在京時即與高啟相識,相互欽重。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撰寫了《上梁文》,因舊基本為吳王張士誠宮址,便被巡按御史張度奏告,說魏觀開涇復宮,心有異圖。于是魏觀被殺,高啟遭腰斬。年僅三十九歲,他在明朝實只活了七年。有《高青丘集》。
他沒有兒子,只有女兒,所以張羽吊詞中有“中郎幼女今癡小,遺稿千篇付與誰”語;他有個很忠誠的弟子呂勉,只因老師遭禍,弟子只得躲了起來,絕口不談詩書,至永樂時才始露面。
高啟的慘死,自然不是僅僅由于上梁文的緣故,也非如筆記所言的作宮闈詩構禍(詳后選《宮女圖》),主因還在不愿和明太祖積極合作,效忠到底。
他的詩,對各代名家高手,無不學習,也有模擬之作,但其中有他跌宕風華的自己的藝術魅力。他在《獨庵集序》中說:“故必兼師眾長,隨事摹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矣?!边@在理論上說原是對的,實踐上卻不容易,高啟大體上做到了。他的樂府詩及擬古、寓感等作,只敘題面,不多發議論,這點和李白相似。還要指出的,他詩作的音節瀏亮爽朗,明人中也少有能比擬的。所以,前人推許他的詩為明代第一,似非溢譽。但他《梅花九首》其一的“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頗享盛名,其實卻是俗格;其五的“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住山中”,也嫌鄙陋。
可惜他生當戰亂年代,交通梗阻,游蹤只限于明秀的東南,不能遍及深山大澤,雄關要塞,寫出更涵渾蒼涼、波瀾萬丈的力作;也可惜戰亂才始結束,卻又遇上了明太祖那樣善于猜忌的國君。
上一篇:《述憤》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厓山大忠祠》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