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
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
在一個明媚的春天,路旁楊柳依依,微風習習。如今正好同歡樂,然而他卻要和自己的情人分別了。詩人百感交集,于是寫下了這兩首感情深摯的送別詩。
“離亭”,即古代道旁的驛亭。遠者稱離亭。近者稱都亭。“賦得”,原指科舉考試,考官以古人詩句或事物為題,使作五言排律詩六韻或八韻,稱為試帖,題目用“賦得”二字。后遂為古人詩題中習慣用語,即為某事或某物而作詩之意。這首詩題為 《折楊柳》,既是借用樂府古題,也是專寫折楊柳相贈的送別主題。
首句點題,直寫離亭餞別。“多情自古傷離別”,此時雙方的心情都不免哀惋,所以只好暫憑杯酒來排遣離愁別緒。“無憀”,精神無所寄托的意思,即無聊。“送無憀”三個字,既是詩人自我寬解之語,也有勸慰對方之意。
如果說第一句詩主要是寫詩人自況的話,那么第二句詩則是對情人的至情叮囑: 你本來就不豐腴,切莫再愁損春山,搞壞了身子!“愁眉”,比喻纖細的柳葉;“細腰”,比喻柔軟的柳條。但這里語義雙關,既指路邊的垂柳,又指眼前的情人。并且,我們從如柳葉之 “愁眉”和如柳枝之“細腰”,又可想象到那女子姣好的面容和裊娜的身肢。
柳,諧音留,有挽留、惜別之意。所以古人送別有折柳相贈之習俗。但既言 “莫損”柳枝,豈不影響感情表達了嗎?于是接下的三、四句忽然一轉,又換了一個角度說:“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人生在世,除了死之外,最大的痛苦莫過于分別了。所以古人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在這種情況下,折幾只柳條相贈有何不可呢!因而詩人便向春風發問:“你怎能愛惜長長的柳條呢!”春風帶來了春的消息,給萬物以生命。她好似柳條的母親,故詩人向她求情。此句似問得無理,但卻語中有情,把送別雙方的纏綿悱惻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這首詩的最突出的特點是婉轉相生,情意深摯。古人說:“文愈短愈要有曲折,所謂畫一尺樹不可有一寸之直也。”此詩雖然只有四句,但卻有三次轉折。首句言離愁,本應折柳相贈;但第二句卻一轉,翻說 “莫損” 云云;第三句既承且轉,似宕開一筆;第四句對第二句而言,又是一轉。這層層轉折便把深深的惜別之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了。
第二首詩,與第一首詩似斷似連,既可獨立成章,又可看作第一首詩的姊妹篇。
也許他們留戀繾綣的時間太長了吧?此時已是落霞滿天了。前二句以纖細的柳枝為主體,既寫環境,又點時間;既繪景物,又抒離情。詩人將柳條人格化了,說她以口含煙,伸手牽霧,似乎極力不讓它們離開自己。這依依的惜別之情,不正是送別對方心態的反映嗎?她的千條萬縷在落暉中披拂,似乎還要阻擋西下的夕陽。詩人對落日的留戀,和李白的名句“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不是出于同一心情嗎?
但是,這首詩和前一首詩相比,調子似乎要樂觀些。這主要表現在后二句詩中。這兩句,對此詩的前二句而言,是承;但對前首詩的后二句來說,又是轉。既然前邊說應允許行人折柳相送,這里又說“休盡折”,是何道理呢?于是自然地逼出了最后一句——“半留相送半迎歸”。詩人寫了送別,也想到了迎歸。將柳條折去一半,送人離去;留下一半,迎人歸來。這既照顧了送別人的情緒,又滿足了迎歸者的愿望。兩全其美,豈不更好!
此詩設想新奇,不落窠臼;騰挪變化,情韻深美。在某些方面足以代表李商隱七言絕句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李商隱《碧城三首(其一)》
下一篇:李商隱《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