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薛福成·雜記(四首選一)
階前兩螘穴【1】, 東西相望【2】。天將雨, 螘背穴而斗。西螘數(shù)贏什伍【3】, 東螘敗。乘勢蹙之【4】, 將傅壘矣【5】。東螘紛奔告急, 渠出穴如潮涌【6】, 濟師可三倍【7】, 逆諸礎(chǔ)下【8】。相者【9】, 相捦者【10】, 勝相嗾者【11】, 敗相捄者【12】, 相持僵斃不動者, 沓然眩目 【13】。西螘伏尸滿階, 且戰(zhàn)且卻【14】。又有螘自穴中出, 向東螘若偶語者【15】, 蓋求和也【16】。東螘稍稍引退, 西螘亦分道收尸。明日視之, 則西螘徙穴益西, 無敢東首者矣【18】。
夫螘, 知相若【19】, 力相等, 兩陳交鋒【20】, 數(shù)多者勝。蟻似能用其眾者。然倏忽之間而勝負異焉【21】, 則一勝烏足恃哉【22】! 余以是知天道好還【23】, 而盛衰之不常也【24】。
【注釋】
【1】螘(yi):“蟻”的本字。
【2】相望:相對。
【3】什伍:軍隊。這里指蟻兵。
【4】蹙(cu):迫。
【5】傅:通“附”,附著,靠近。壘:原指營墻,這里指蟻陣。
【6】渠:大。
【7】濟師:增加軍隊。可:大約。
【8】逆:迎。諸:古漢語兼詞,相當(dāng)于“之于”。礎(chǔ):房屋柱子底下的石墩。
【9】齮(yi):齮龁,咬。
【10】(qin):通“擒”,捉。
【11】嗾(sou):指使。
【12】捄(jiu):“救”的本字。
【13】沓(ta)然:繁多的樣子。眩目:眼花,引申為迷亂。
【14】卻:退。
【15】偶語:相對而語。
【16】蓋:表推測的語氣詞,大概。
【17】徙(xi):遷移。益:更加。
【18】東首:向東。
【19】知:同“智”。相若:相當(dāng),差不多。
【20】陳:同“陣”。
【21】倏(shu)忽:疾速,忽然。
【22】烏:疑問語氣詞,哪、怎么。恃:依靠、依賴。
【23】余:我。以是:因此。天道好還:《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清代魏源謂:知道者不以兵強天下,物壯則老,此天道也;殺人之父兄,人亦殺其父兄,是謂好還。后來把“天道好還”作為“惡有惡報”的同義語。
【24】常:固定不變。
【賞析】
雜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它的特點是雜寫所見所聞,往往就所寫的事情發(fā)表議論。本文是就看兩窩螞蟻爭斗,引出一個“天道好還,而盛衰之不常也”的哲理來。
全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記敘東西兩蟻爭斗的經(jīng)過,第二部分(第二段),是作者就此發(fā)表的議論。記敘部分,首先交代“兩螘穴,東西相望”,說明兩蟻本有平等共存并峙之勢。接著寫初戰(zhàn)“西螘數(shù)嬴什伍,東螘敗”,點明西蟻本應(yīng)就此收兵,保持勝勢,但它們卻勝而不知止,“乘勢蹙之, 將傅壘矣”。此種形勢對于東蟻來說確有“黑云壓城”之勢, 因此“紛奔告急”; 然而它們并沒有慌亂, 而是針對形勢, 采取了正確對策:“渠出穴如潮涌, 濟師可三倍, 迎諸礎(chǔ)下”, 這一來形勢發(fā)生了突變。經(jīng)過雙方一場短兵相接的惡戰(zhàn), 結(jié)果是“西螘伏尸滿階, 且戰(zhàn)且卻”, 形勢變得對西螘不利了。在這種情況下, 西蟻只得“求和”。此時,東蟻并沒有象西蟻那樣窮追不舍, 而是有利有節(jié),“稍稍引退”。最后以“明日視之, 則西螘徙穴益西, 無敢東首者矣”, 補充交代了戰(zhàn)后的形勢。這種形勢, 和開頭所說的“東西相望”, 形成鮮明的對照。這種對照耐人尋味, 即西蟻為什么在初戰(zhàn)取得勝利的形勢下會有后來的結(jié)局?人們可以從中得到點什么啟示?對此, 作者進行了分析, 文章轉(zhuǎn)入議論部分。文章首先指出, 東西兩蟻“知相若, 力相等”, 本來勢均力敵。在這種形勢下,“兩陣交鋒, 數(shù)多者勝”, 這是西蟻初戰(zhàn)能勝和東蟻取得最后勝利的原因。然而, 取勝之后又應(yīng)如何?文章用一個反詰句指出:“一勝烏足恃哉!”西蟻之所以會有后來的失敗, 就是因為它們“恃”“一勝”而不知止, 因而“倏忽之間而勝負異焉”。至此, 文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全文的中心思想:“天道好還, 而盛衰之不常也。”綜觀全文, 記敘部分情節(jié)曲折多變, 卻又層次井然; 議論部分, 因事見義, 闡明作者從中悟出的道理, 發(fā)人深省。記敘、議論, 各得其宜, 各盡其妙。這是本文的第一個特點。
本文的第二個特點, 是運用擬人的手法, 賦予螞蟻以人的思想、感情、智謀與行動, 加上繪影繪聲的描寫, 使得文章非常形象、生動。如寫東蟻在初戰(zhàn)失利之后“紛奔告急, 渠出穴如潮涌, 濟師可三倍, 迎諸礎(chǔ)下”, 這哪里是蟻群, 簡直是一支訓(xùn)練有素、指揮有方的大軍! 其中“紛奔告急”四字, 寫出東蟻在形勢危急時候全軍的緊張狀態(tài);“渠出穴如潮涌”,寫出東蟻為了反敗為勝而采取的果斷措施及出兵時的浩大聲勢。再如, 寫兩蟻展開惡戰(zhàn)時, 連用五個“者”字句, 生動形象地寫出這場惡戰(zhàn)緊張激烈動人心魄的場面和蟻兵交戰(zhàn)時的各種姿態(tài)。讀后使人如歷其境, 仿佛目睹了其形象, 聽到了一片喊殺聲。最妙的一筆是, 西蟻在作戰(zhàn)失敗后,“有螘自穴中出, 向東螘若偶語者, 蓋求和也”, 逼真的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場面, 仿佛使人看到了在“談判”中雙方在那里互相指責(zé)的樣子, 聽到互相討價還價、協(xié)商爭辯的聲音。
本文的第三個特點是, 記敘、議論有機結(jié)合, 議論緊扣所敘之事, 處處照應(yīng), 議不空發(fā), 使兩部分形成一個整體。如,“夫螘, 知相若, 力相等”, 照應(yīng)開頭“階前兩螘穴, 東西相望”, 說明本來的形勢;“兩陣交鋒,數(shù)多者勝”, 照應(yīng)初戰(zhàn)時西蟻勝和再戰(zhàn)時東蟻因“渠出穴如潮涌, 濟師可三倍”而勝;“倏忽之間而勝負異焉, 則一勝烏足恃哉”, 照應(yīng)西螘先勝而不知止, 以致后敗, 等等。由于能夠反復(fù)照應(yīng), 敘為議服務(wù), 議從敘中引出,使兩部分緊密結(jié)合,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
上一篇:《古文觀止·谷梁傳·有子之言似夫子》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韓愈·雜說(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