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無名氏·長城記(孟姜女送寒衣)
秦始皇時,吳人孟姜女新婚剛剛十天,丈夫范杞郎就被征往臨洮筑長城。一別三載,久無音信。孟姜女因思念丈夫,不顧路遠途險,跋涉千里去長城送寒衣。誰知到長城,聞夫已死。于是號天頓足,哭聲震地,長城為之崩塌。城土中現露出許多骸骨,難以辨認,孟姜女便咬破手指,以血滴骨,入骨不可拭者,知為其夫,背負而還。葬后殉情。
【山坡羊】 (旦) 割同心鸞凰剖鏡,分比翼鱗鴻杳信。泣嗷嗷,啾唧唧,寒蟬兒,蟋蟀兒,悲哀哽咽。蕭瑟瑟,亂紛紛,枯枝兒,敗葉兒,凋零盡。仰觀日月霜露之遷,俯察昆蟲草木之化,則知物易時更,大寒之節至耳。好傷悲對景,惹起我思夫恨。因此上搗秋砧,熨貼寒衣親送行。人言此去長城,有萬里之程途。教奴家拖泥帶水奔馳道。范郎夫,虧你執銳被堅筑長城,憶昔涂山四日而離大禹,羅氏五日而別秋胡,他二女之夫,俱得回家。奴與夫君,十日而遽別三載,今日教奴家。涉水登山,來尋你時節,空教奴跋涉馳驅也。夫婦恩情,心堅金石,何愁長城不到。豈憚迢迢萬里程,傷心,望斷長安不見君,傷情,何時得到邊城。
〔搗練子〕 攀陸道,結水程,遠別家鄉覓藁砧,行色一鞭披雨露,奔波萬里促風塵。奴本孟姜女,適配范杞郎,未久情和順,一旦兩分張。始皇無道君,高筑萬里墻。夫久無一音,傷心妾斷腸。今日送寒衣,淚珠十萬行。只得趲行幾步。
【下山虎】 崎嶇險道,嬌怯孤身,自幼在閨閾之中,那受這風霜之苦,似這等踽踽涼涼實可悲。離家至此,頓覺風景之殊,舉目江山之異。一則牽想家事,二則憂慮夫君。欲進趑趄,遮不住野馬綢缊,那更朔風又緊,徹骨寒侵。夫,你無衣無褐,將何以御寒? 因此上親把寒衣送。豈憚遠程,奴只愁金蓮小,路難行。奴家只曉挑針刺繡,那識涉水登山,自不出閨門,可曾慣經,怎當得,高山峻嶺,跋涉驅馳受苦辛。(合) 遙望長城路,遙望長城路,只得趲行數程,得見夫君稱我心,尋不見夫君悶殺人。
【前腔】 羊腸棧嶺,虎黑松林,前日往黑虎松林下經過,被強人拿到寨中,誰想是我丈夫故友。多感他送奴盤纏白銀十兩,著人送我過了此山寨,若非金蘭契友,險遭一命傾。呀,此間三條大路,不知從那條路去。昔日墨人悲絲,可白可黃; 揚朱泣路,可南可北。我是中饋婦人,途程未審。茫茫沙漠四野平,漠漠杳無一人。記得仲尼,見道不行,周流天下,偶遇長沮桀溺,故使子路問津。好怪呵,只見一只烏鴉伏在我的路前。我知道了,敢是差了路頭,天教比鳥指路。果然是真,謝天謝地,我將銀戒指,系在頭上,你果若有靈,前途相引,水宿風餐,逐伴隨行多感承。鴉呵,譬如我學你會飛,也去得呵。便教你插翅飛騰,駕霧乘云,夫,只一件呵,但恐寒到早,衣到遲,只恐怕寒到君邊衣到遲。(合前)
【前腔】 關河霧阻,楚岫云迷,軟弱孤身體,跋涉怎禁。蒙秦皇來文,但從役者,家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使我兒夫從役呵。思想夫君上無二親,下無兄弟,夫,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繼祧無嗣傷我心。誰想始皇無道,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嶺,北筑長城,竟不知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可憐侈用民財,疲戕民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何故獨使我夫,久役受苦呵。放富差貧,賦役不均。昔堯舜遣戍從役,皆遂室家之愿,故民悅而忘死。秦王呵,你只圖北筑長城,隔阻胡人,不憫中華窮極民,卻教奴,孤人之子,寡人之妻,履薄臨深在路行。(合著)
離家至此,不覺四月有余,經歷許多關隘,受了多少苦楚,就是鐵漢子也捱不過了。
【前腔】身衰力倦,跼蹐難勝。這般巔崖峻嶺,人跡稀少呵。惟聽得猿啼峻嶺,鴉噪寒林。昨宵恍惚,夢見天缺一邊,日食昏暗,今日想起那夢,天者婦者之天也,天缺則夫沒矣,日乃重陽之象,日食則陽衰矣。推占此夢,不祥之徵,我耳熱心驚,他吉兇未憑。這小溪呵,上無橋梁,下無舟楫,怎生是好,曾記得《詩經》云:“深則厲,淺則揭。我只得褰衣涉水,不沾泥濘。此去若得見我夫呵雙雙共挽鹿車乘,對對同吹鳳簫鳴,再結同心,偕老今生。倘或兒夫有甚長短時節,只落得孤苦伶仃,倚靠誰親。夫,生則同衾,死則同穴。定然哭倒萬里城,甘效黃泉兩怨魂。好一似。石落江濱,井墜銀瓶。(合前)
【尾聲】 萬水千山經歷盡,誰憐我囊篋消罄,正是一度臨風一慘情。
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身衣到無。
涂山: 即涂山氏,神話傳說,夏禹為治河水,三十未娶妻。既娶涂山氏,又忙得三過家門而不入。秋胡: 《西京雜記》載:“魯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還家。其婦采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識其妻也,”便調戲她。到家才知那女子即是己妻,甚慚愧。元雜劇 《秋胡戲妻》謂秋胡妻名羅梅英。野馬: 指田野間蒸發的游氣或游塵。語本 《莊子·逍遙游》。墨人悲絲: 《淮南子》說: 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楊子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中饋: 古代指婦女在家主持飲食之事。子路問津: 《論語·微子》說,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祧 (tiao): 古代指祭遠祖的廟,后指繼承上代。跼蹐(ju ji 局極): 拘束不敢放縱。此謂渾身不適。“深則厲”二句: 語出 《詩經·邶風·匏有若葉》。厲,不脫衣服涉水;
揭,提起衣裳。鹿車: 用人力推挽的小車。見 《后漢書·鮑宣妻傳》。井墜銀瓶: 比喻情人或夫妻被迫分離。白居易有 《井底銀瓶》詩,敘述一女子自由戀愛而終被迫離異。
孟姜女故事,最早見載于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在漫長的歲月里,民間百姓根據自己的感情、習慣和想象,不斷地豐富這一古老的傳說,終于使孟姜女成為民眾喜聞樂道的完美藝術形象。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一事,最早見于敦煌寫本曲子詞。以后宋元有專演送寒衣的戲曲。如 《靈魂簿》著錄鄭廷玉 《孟姜女送寒衣》、《南詞敘錄》“宋元舊篇”下記有 《孟姜女送寒衣》,可惜都已失傳。《長城記》。(又名 《寒衣記》),全本亦佚,《群音類選》《詞林一枝》收有散出 《孟姜女送寒衣》就極為珍貴了。
《送寒衣》選自 《群音類選》。專寫孟姜女去長城途中所見所感。形式上由旦角獨唱,一韻到底。引子 【山坡羊】 一曲剛起,便悲情滿懷、聲淚俱下:“割同心鸞鳳剖鏡,分比冀鱗沉杳信。”“悲衰哽咽,蕭瑟瑟、亂紛紛,枯枝兒,敗葉兒,凋零盡。”短語排疊,泣不成聲。哀情所至,天地萬物為之變色; 哀景所觸,更惹起曠婦千種離恨。這里,情與景,名為二,實為一,同由傷心人哭訴而出。寥寥數語,先奪住人心,奠定一折基調。“搗秋砧”、“送寒衣”、“筑長城”,扣住題目,點明“剖鏡”、“分翼”由來、“豈憚迢迢萬里程,望斷長安不見君”,再挑起下文,針線縝密,自然流暢。
緊接 【下山虎】 一段,備述途中艱難辛苦。“崎嶇險道”,萬里遠程,對于常常流浪的男人來說,也不免要長嘆“行路難”,何況她一個“嬌怯孤身”“金蓮小”,自幼在閨房生活的女子。但這個弱女子卻一心感念夫君“久無一音”、“無衣無褐”,便不憚那高山峻嶺、急流險川,要“親把寒衣送”。路途愈遠、愈難,愈見情深。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將人物內心的感情世界鮮明地呈現了出來,包含著無限辛酸、無限血淚,叫人為之動情。
也許客觀自然的艱難困苦尚可克服,但人為的社會險惡卻是難以避免的。“虎黑松林,若非金蘭契友,險遭一命傾。”在封建黑暗社會,由于統治階級的種種壓迫,“逼上梁山”的事到處都有,綠林強人劫奪行人的事更是屢見不鮮。孟姜女途遇強人的事,可以說是社會現實的某種寫照。在一些民間文學作品中,或謂孟姜女送衣路上險被綠林迫為壓寨夫人,或說孟姜女是由仆人、丫頭陪伴去長城,中道險被仆人陷害 (見《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65、174頁)。這里為“減頭緒”,切合角色需要,只用“誰知是我丈夫故友”一句帶過,頗見作者剪裁巧妙。但它所展示的社會背景卻是發人深省: 一個將自幼不出閨門的弱女子拋落到如此險惡境地的社會,該是怎樣的黑暗。
好容易僥幸脫險,又迷了路。身陷困境的孟姜女,除了求助神靈,她還能有什么辦法可想? 烏鴉引路,神仙托送之類,我們不能視之為作者故弄玄虛,在那種社會里,似乎只有宗教迷信的麻醉,才能給人帶來一點安慰、一絲希望。這與竇娥被冤殺,夏日雨雪有什么不同? 與倩女離魂,杜麗娘死而復生又有什么兩樣? 宗教式的幻想只是故事的外殼,其深層內核當是民間百姓的真實感情。若不是特定心理狀態,哪來這段執著癡語?
但幻想終究是虛假的。短暫麻痹清醒過來,怨恨更深。“關河霧阻,楚岫之迷,軟弱孤體,跋涉怎禁?”瞻望前程,依舊是不寒而栗。這怨這恨向誰發?統治者聲稱“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但她“夫君上無二親,下無兄弟,繼祧無嗣”。統治者口口聲聲講仁、講孝,卻連新婚的人也要拆散,獨子也要征調,讓孤兒再孤,寡人再寡,這其實是最不仁、最不孝!“秦王呵,你只圖北筑長城,隔阻胡人,不憫中華窮極民,卻教奴,孤人之子,寡人之妻,履薄臨深在路行。”這里與其說是孟姜女在哭訴,不如說是作者借劇中人之口,對封建禮教的辛辣諷刺,與其說是咒罵秦始皇無道,不如說是抨擊當朝帝王殘暴。指桑罵槐,借他人杯酒,澆自己塊壘,確是古今文人墨客之一大法門。藉此,作者把矛頭對準了最高統治者,深刻地揭示了產生這種“新婚別”的社會根源,把劇作的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在元明其他題材戲曲中還是不多見的。
至此,劇情達到了一個高潮。然而作者意猶未盡,又在醞釀更大的高潮。“身衰力倦,跼蹐難勝,……惟聽得猿啼嶺,鴉噪寒林”幾句,再就途中環境渲染,關照全篇。“昨宵恍惚,夢見天缺一邊”云云,也是累極、愁極生夢、合情合理,與上文“插翅飛騰,駕霧乘云”之幻想同一機杼。“褰衣涉水”,稍作頓跌,為下文發誓辭蓄勢。“此去若得見我夫呵,雙雙共挽鹿車乘,對對同吹鳳簫鳴,再結同心,偕老今生。倘或兒夫有甚長短時節,只落得孤苦伶仃,倚靠誰親。夫,生則同衾,死則同穴”。可以想象,孟姜女之所以能不憚種種艱難,忍受千辛萬苦,連續奔波四個多月,完全是靠著與夫君團聚的信念在支撐著。一旦這點愿望落空,她該是怎樣的痛苦,怎樣的悲憤。這段誓詞高聲呼號,一氣直下,交織著美好的希望與深深的憂慮,表現了主人公堅貞不移的愛和勇于反抗的頑強性格。“死則同穴”、“定然哭倒長城”,為后面的哭崩長城,殉情自殺埋下伏筆。預示醒目,扣人心弦。
這折戲從頭至尾,始終將客觀環境描寫與主觀感情抒發結合一起,給人以情景交融、密不可分的感覺。行腔上除了引子和 《尾聲》兩支曲子,中間連續三次用 《下山虎》曲調演唱,顯得一氣流走,文勢逼緊。幫腔合唱,也很好地配合了劇情的需要,烘托了場面氣氛。
《長城記》產生在明代中葉以前,它當然也感受著那個時代的洗滌。宋元以來,孟姜女故事屢屢出現在南北曲、小說、鼓詞、寶卷等藝術形式中,這一方面是由于市民文學的興起和壯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為孟姜女這一形象,代表了民眾 (特別是明初以來) 那種反對理性桎梏、政治壓迫,追求個人幸福、自由的深層意識。孟姜女不辭勞苦,舍生忘死地萬里尋夫送衣,為的是“雙雙共挽鹿車乘,對對同吹鳳簫鳴”,這與《琵琶記》中的趙五娘千里赴京尋夫,《倩女離魂》里的倩女魂追情郎,在精神上都是相通的。所以,這些作品雖然于不同程度上都提到“孝”、與“風化”的問題,但在實質上并非僅僅是為了宣揚“孝”、恢閎“禮教”。在一定程度上說,共同追求的是情。統治階級的思想固然常常成為被統治者的思想,但是,當被統治者 (如市民) 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那么,他們往往會不顧一切地去實踐它,這樣,便與統治階級及其思想發生了許許多多沖突。于是,各式各樣的悲劇便產生了。孟姜女的罵秦王、哭倒長城,也應當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岳伯川·鐵拐李岳(第四折)
下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洪升·長生殿(第三十八出彈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