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傳奇·黃燮清《茂陵弦·買賦》原文與翻譯、賞析
(生) 陳皇后呀陳皇后,你這一段愁悶悲思,都要替你憑空設想出來。
非我解人,孰能為此。(據案執筆介) 且先把望幸的光景寫起罷。(且寫且唱介)
【巫山十二峰】 猛然天風吹下,苦韶華,磨難煞。謹修薄具,望重臨圣駕。忽聽得雷聲遏暮霞,卻不是君王一輛車。無聊夜,半階玉露,半床明月。此處須補人悔過一層方好。枕藉何曾熨帖,細思量舊事,原是奴差。縱然譴謫,也還算厚意有加。嗟呀,天恩自重難酬答,妾罪原深無消法。守孤雌影不圓耶,數愆尤悔何及也。這里須轉到思君上去,要寫得低回凄婉才是。近昭陽,安能比上寒鴉?只落得,錦袍一領推衣架。是春寒賜著,每時常見物傷心,只付與空箱打疊。自黃昏,睡到日高花影斜。任一朵凍巫云,飛不到襄王榻。以下要寫他自怨自憐,總覺得可悲可憫,庶足感人心脾也。從今后,倘沈埋青草琵琶,到底是魂魄終須屬漢家。便算道身輕似葉,運短如花,這離宮活守湘妃寡。還望他,把前愆消除罷。可憐我晨妝懶梳,凄涼鈿盒開奩自照,冷惺忪髻丫。為問鏡中頭發,甚當初,各樣的領受他御床蘭麝。到今朝,剩煩惱千絲結,誰替你著疼熱。這愁芽和恨芽,與情芽,向春風只共花爭發。淚如麻,牢收帕,是點點鵑啼化。我夢難成,不敢怨蝦蟆,惟自嘆妾命薄于紗。
《茂陵弦》 又名 《當壚艷》,作于清道光十年 (1830),取材于著名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此劇寫司馬相如、卓文君由一曲 《鳳求凰》 相知相愛,文君私奔相如,當壚賣酒,相如親為滌器,夫婦琴瑟諧美。相如以 《子虛賦》、《上林賦》 得漢武帝賞識,官運亨通,政績煊赫,文君獨守在家,因相如音信日稀而傷感,作 《白頭吟》 以寄。相如知文君相思之苦,辭官歸田,與文君共和琴瑟之好。元明清三代,以此題材改編的戲曲頗多。當代京劇、評劇、越劇、川劇還有此類題材戲劇作品。
《買賦》 一出依據的是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 司馬相如在京城跟隨漢武帝左右的時候,陳皇后因妒忌失寵,被貶長門宮。她派人攜黃金百兩,請相如幫助自己。司馬相如做《長門賦》,代陳皇后抒幽怨之情,漢武帝被打動,與陳皇后和好如初。《長門賦序》 即有此記載。《買賦》 寫的就是司馬相如替陳皇后寫賦的過程。在這支【巫山十二峰】 長曲中,相如擬想受冷落的陳皇后心思,揮灑才情,代陳皇后向漢武帝傾訴自哀、自怨、自憐以及希望重新得到寵幸的心情。
曲子開頭先從陳皇后孤獨寂寞、乍驚乍疑的處境寫起。秋風陣陣,備遭磨難的陳皇后更覺韶光難度,她小心翼翼地備辦一桌并不豐盛的酒飯,幻想著皇帝的重新駕臨。暮靄中的雷聲震響,在她聽來,以為是皇上的龍車駛來。不盡的企盼,不盡的失望,已是夜半時分,露重天涼,伊人仍在孤獨地徘徊等待。但是,明月空照,看來,自己又要度過一個寂寞無聊的漫漫長夜了。盼望寵幸而沒有寵幸,形單影只的陳皇后更后悔自己過去的輕率妄為。思量起當初兩人相依相偎相親相愛時諸多的不熨帖不舒暢,多半是自己的差錯,即使被貶,也是君恩深重,自己罪愆難消,如今與君王隔絕,對孤燈孤影,好不悔恨! 這一段悔恨交加的傾訴中,一再申明不敢怨君的心情,悲悲切切中充滿了對君王的無限眷戀之情。司馬相如擬想著陳皇后自哀、自怨、自悔的復雜心情,一層深一層地傾訴,以期打動漢武帝。
緊接著是一段凄婉纏綿的思君感情。首先化用唐代詩人王昌齡 《長信宮》“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詩意,極力抒發陳皇后被貶長門的幽怨。獨處長門,君王從此不顧,自己雖有潔白如玉的容顏,但是,還不如從昭陽宮飛過能沐浴君恩的寒鴉。只有一領錦袍相伴,卻想起是春寒時皇帝的賞賜,睹物思人,怎不讓人傷感倍增? 干脆打疊起來,裝入空箱,以絕思戀。從此,把自己拋入沉沉長睡,從黃昏到黎明到正午,忘懷一切。這凄慘的處境,如巫云凝凍,神女不見襄王; 似昭君淪落塞外,幽怨寄琵琶; 像離宮的湘妃,卻是與帝王相望不相聞。一連三個比喻,極力抒發思君而不遇君王的哀怨。她哀嘆自己雖魂魄屬漢家,卻身世輕如葉,命運短似花,只盼著君王把以前的過錯都忘卻。可憐自己貌美卻無人可悅,晨起懶梳妝,凄凄切切地打開妝盒,顧影自憐。鏡中人惺惺睡眼,發髻蓬蓬,失去了君王恩寵,滿頭秀發都已變作千絲煩惱,冷熱無人問,滿懷的 “愁芽”、“恨芽”、“情芽” 只好付與春風,與寂寞春花共生共滅。禁不住的滾滾熱淚,好似杜鵑啼叫,斑斑血痕。美夢難成,卻不敢怨天尤人,只嘆自己命薄似紗。在哀哀切切的悲嘆聲中結束了這出戲。
司馬相如 《長門賦》 以騷體的形式,代人訴情,幽怨深婉,情味雋永,被譽為宮怨作品之祖。此出戲,糅合《長門賦》 的意境,以戲曲表演的形式,讓司馬相如站在舞臺上直接代陳皇后傾訴,他不時加入的旁白,使這段纏綿悱惻的傾訴,層次非常明晰,把一個倍受冷落的嬪妃從傍晚到夜半,腸一日而百回的失望、幽怨、哀傷、悔恨等血淚交迸的痛苦,一層一層,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此劇原刊本于此處有瞿世英眉批云: “一縷愁腸,化為丈八霜毫,拉拉雜雜,滿紙不知是血是淚,可與 《長門賦》 抗衡千古。” 批語對這段曲詞給予了高度贊賞。司馬相如體貼人情的代訴,也有他自己情感的體味,最后帶出的對卓文君冷守空閨的設想,使這段抒情超出了宮廷怨情,而染上了人世間癡男怨女的普遍情緒。
上一篇:《英雄成敗》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蕉帕記·鬧婚》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