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祿·賀新涼》原文賞析
塞上
苦塞霜威冽。正窮秋、金風萬里,寶刀吹折。古戍黃沙迷斷磧,醉臥海天空闊。況毳幕、又添明月。榆歷歷兮云槭槭,只今宵、便老沙場客。搔首處,鬢如結。羊裘坐冷千山雪。射雕兒、紅翎欲墮,馬蹄初熱。斜亸紫貂雙纖手,搊罷銀箏凄絕。彈不盡、英雄淚血。莽莽晴天方過雁,漫掀髯、又見冰花裂。渾河水,助悲咽。
隋唐以來,由于邊境戰爭的頻繁,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部分文人從軍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于是以邊塞為題材的詩歌大量產生,且蔚為大宗,形成盛唐詩歌的一大特色,對后世發生深遠影響。宋詞中也很早出現了以邊塞為題材的作品,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然而,這類作品后來卻逐漸消沉了。只是到了清朝,邊塞詩詞創作的數量才又大大增多起來。但其內容不再是圍繞戰爭主題去展開,也缺乏那種高昂進取的精神狀態和悲壯淋漓的藝術風格,更多是大漠風情的描繪,鄉情民俗的剪影,個人身世的哀嘆,低徊蒼涼,凄清欲絕。原因是詩詞的作者們,殊少立功邊塞的將士,大多是充軍邊塞的囚徒,是文字獄的犧牲者或是政治傾軋中的失敗者。因此,即使題材相同,而盛唐氣象不可能重現。此詞便是一個例證。
順治十四年(1657)丁澎主河南鄉試,違例更改舉人原文作程文,且于中式舉人硃卷內,用墨筆添改字句,刑部議決籍沒家產,流徙尚陽堡。五載始放歸。這首詞也就是流放期間在戍所作,故題名“塞上”。
開頭三句點明地域和季節。“苦塞霜威冽。正窮秋、金風萬里,寶刀吹折。”這里是極窮苦的塞外,秋天即將過去,秋風凄緊,肅殺萬里,霜威凜冽,寒凍徹骨,簡直連腰際的寶刀也要被凍裂折斷。聯想起遠在萬里外的故鄉江南,正是黃金遍地的收獲季節,一片鄉愁就不由自主地涌上心來。如何解憂?唯有杜康。終于,詞人醉倒在這古老而又破舊的戍所里了。“古戍黃沙迷斷磧,醉臥海天空闊。況毳幕、又添明月。”毳幕,古代游牧民族所用的氈制帳篷,猶今之蒙古包。詞人醉倒在這廣漠無垠的邊陲戍所,人跡罕至,更感到天空地闊,孤獨寂寥,伴著他的唯有漫天飛舞的黃沙。大自然的冷漠,更襯出鄉愁的濃烈和痛苦。更何況,在那毳幕頂上又升起一輪昏黃的明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這是閨婦的思念;“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這是游子的祝愿,都是由明月引發的萬里情思,難怪詞人要著一“況”字,以抒發其無可奈何又無法言說的相思之情,真是百端千緒,悲抑難制。“榆歷歷兮云械械。”榆樹性耐干冷,古代北方邊塞多栽植,以致有稱邊塞為“榆塞”的。這一行行一排排的行道樹,歷歷在目,伸向遠方,望不到盡頭,能將遠方游子的思念帶到親人身邊去嗎?風疾云飛,變幻不定,在靜寂的戍所中猶如聽到那云團撕扯的械械之聲。以上是實寫,通過單調的色彩和冷寂的空間,反襯鄉思的熱切濃摯。若從詞語雙關來推論,結合詞人身世來考察,或者歷歷在目的榆景,正是詞人垂暮之年的暗喻。丁澎在戍所時,已經五十多歲,時屆所謂“桑榆晚景”,其遭際就更為凄涼了。“云槭槭”,則是詞人的心聲,回首往事,如云如煙,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由此引出下句“只今宵、便老沙場客”,如此凄涼之境,不待多更,只今日一夜,便令人老矣!至此,情節迂回往復,盤繞至峰頂,下文突然筆頭一轉,挽重若輕,以“搔首處,鬢如結”六字結束,值此心煩意亂、鄉思無限時,偶一抓頭,才發現鬢發已經凍結在一起,足見遐想時間之長了。
上片通過嚴霜、朔風、黃沙、明月等,極寫苦塞上大自然的肆虐,歲月催人老去。下片則通過日常生活場景,特別是邊地異俗,來引發和加強詞情的悲咽。
“羊裘坐冷千山雪。”山山白頭,冰天雪地,雖擁著厚厚的羊裘,卻越坐越冷,抵御不住寒冷的侵襲。場景轉換了,季節也在暗中推移,不再是上片的秋末的一個夜晚,而是嚴寒的冬天了。所有的農事活動都已經停止,正是北國的男子漢們(射雕兒)縱馬馳獵的好時光。遙望雪野,千騎競馳,紅翎躍動,忽高忽低,有的昂首矗立,有的翻身落地,馬放四蹄,歡快地奔跑。這對于一個獨處戍所的垂垂老者來說,更加重了韶華易逝的負荷。調轉頭來,再聽北國女兒們的彈奏。“斜亸紫貂雙纖手,搊罷銀箏凄絕。彈不盡、英雄淚血。”她們斜披著紫貂大氅,伸出一雙雙柔細的手,彈撥著銀箏,訴說著那些沒完沒了的英雄血淚故事,使聽者凄然欲絕。“莽莽晴天方過雁,漫掀髯、又見冰花裂。渾河水,助悲咽。”她們彈奏的技法都很高明,所傳導的音樂形象都很鮮明,初如無邊無涯的晴空正飛過南去的群雁,轉瞬間,又仿佛冰花融泄,發出澌裂的聲響,就象那渾河(在今遼寧省東部)流水,如怨如訴,啜泣著流向遠方,更加重了詞人心頭的悲咽。詞人以視覺所獲得的形象之美來反映聽覺所體會的聲音之美,通過語言藝術,溝通了音樂和圖畫這兩種藝術,使讀者得到了更新鮮的美的享受。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當然不是丁澎首創,是借鑒于杜甫、韓愈等大家的詩作,但他善于結合具體物象的特點和詞作情景發展的需要,準確地在詞中傳導感情、意念和形象,還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上一篇:《鄭文焯·謁金門》原文賞析
下一篇:《曹貞吉·賀新涼》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