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佚名《包待制陳州糶米》原文與翻譯、賞析
【小梁州】我一點心懷社稷愁。則今日便上陳州,既然心去意難留。他每都穿連透,我則怕關節兒枉生受。
【幺篇】謝圣人肯把黎民救,這劍也到陳州怎肯干休?敢著你吃一會家生人肉。哎!看那個無知禽獸,我只待先斬了逆臣頭。
【耍孩兒】你積攢的金銀過北斗,你指望待天長地久,看你那于家為國下場頭。出言語不識娘羞,我須是筆尖上掙來的千鐘祿,你可甚劍鋒頭博換來的萬戶侯!你那里休夸口,你雖是一人為害,我與那陳州百姓每分憂。
陳州亢旱三年,圣旨開倉糶米放賑。劉衙內舉薦兒子劉得中、女婿楊金吾去陳州救災。劉得中、楊金吾到陳州后,不思濟民,只想中飽私囊,肆意將米價從每石五兩抬高到十兩, 并摻入泥土糠秕, 還用小斗大秤, 從中作弊。百姓張古與之爭論, 被劉得中用御賜紫金錘打死。其子小古赴京告狀, 遇包拯, 包因此得知陳州事。朝廷也已知陳州不法情形,于是派包拯去陳州糶米,并賜 “勢劍金牌”。包喬裝改扮,在途中遇到與劉、楊二人廝混的妓女王粉蓮,偵知實情。到陳州后包公不顧劉衙內曾托他救兒子、 女婿, 依法殺了楊金吾, 還讓小古用紫金錘打死劉得中,為父報仇。
這是個很著名的劇作,對后世影響較大。作品結構緊湊,層次分明,雖然是個涉及社會重大事件的嚴肅題材,卻不乏幽默輕松的喜劇因素。這是個 “末本”,由正末扮演張古、 包拯。 就張古這條線來說,是個為民請命而犧牲的悲劇,在 “一合米關著八九個人的命”的大災年份,張不畏強權,敢于大義凜然斥責貪官,實是難能可貴。為他申冤實質上就是為陳州百姓主持公道,這個重大問題需要包公去解決。然而,包公在解決陳州問題的過程中,卻充滿了喜劇因素,這正是這個不知名的劇作家不平凡、不落俗套的地方。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形象,后來的戲劇中,他的形象,包括形體設計,都有固定的模式。但在這一劇作中,他卻是個機智幽默、老于世故的人,甚至還會發發牢騷,這反而給人以親切感。第二折剛出場,他就滿腹牢騷,說道: “……待不要錢呵,怕違了眾情,待要錢呵,又不是咱本謀。只這月俸錢做咱每人情不夠。我和那權豪每結下些山海也似冤仇。” 這些肺腑之言,大概不會在明清小說、戲曲中的包公嘴里聽到。他在微服私訪的時候,替妓女牽驢,還被貪官吊了起來,還發現他的隨從背著他時也會借他的名頭做歹事。凡此種種,制造了不少笑料。在以上選的第二折中三曲,包拯也有不少機智的語言。
包拯接了小古的狀, 到議事廳, 說話間忘了此事——畢竟他是七十多歲的老人, 記性不好。 出來一見小古, 重又進去, 問陳州的事。 范學士說正要再派個人去,并順水推舟,請他去。包公見他缺少誠意,假意推辭。果然,范學士對劉衙內說,: “你讓待制一遭,他若不去你便去。” 誰知劉衙內再次假意兒請包去陳州時,包立即痛快地答應了。他唱 【小梁州】 道: “我一點心懷社稷愁,則今日便上陳州。” 他已是 “心去意難留”,卻發覺朝廷中官官相護——“他們都穿連透”。因此怕 “關節兒枉生受”。于是回過頭來請了 “勢劍金牌”,可以先斬后聞。他這才放心了,在 【幺篇】 中,他先謝了皇帝救黎民的好意,然后發狠說,必定讓劍吃一會生人肉——要斬 “逆臣頭”。包拯不愧是經驗老到的大臣,深知朝廷中復雜的關系。他剛回京,剛進議事廳,剛接觸到陳州的案子,就已經把其中奧妙揣測清楚。他的行動、言語,一收一放,一張一弛,恰到好處,穩穩地拿到任命,接過勢劍金牌,到陳州糶米。
劉衙內見此架勢慌了神,向包拯求情。包一面看著劍,一面說 “我在這上頭看覷他”。衙內自然明白其中意思,威脅道,在官職、家產上都比得包拯。這句話惹得包拯大怒,【耍孩兒】 就從這兩方面斥責他。“金銀過北斗” 形容豪富。元劇中常用此喻富。如石君寶 《曲江池》 第三折: “雖不曾把黃金堆到北斗杓兒柄”,其意義最為明確,便是說財產多得能堆積到天上去,這應是元代百姓常用的比喻。富人積財不僅為己,還希望子子孫孫永遠家財萬貫,劉衙內 “指望待天長地久”,因此貪得無厭。包拯則尖銳地指出他不會有好下場。“我須是” 句說自己官職不論大小是自己奮斗來的。“你可甚” 句雖沒有明說,其意義明眼人一見就明白,劉并無尺寸之功,也不是憑本事考中的功名。稱之為 “衙內”,自然是靠父輩的勢力。這兩句話揭了劉衙內的瘡疤,暴露了官場弊端,挖出劉氏父子仗勢欺人,貪佞成性的根源。這支曲雖只寥寥數句,卻鏗鏘有力,針對這兩個方面,斥責得句句中的。最后一句“我與那陳州百姓每分憂” 是包拯的不可動搖的決心,也是他向權豪們的宣戰。
《陳州糶米》 是優秀的場上之曲,唱、念、做都很精彩。如果結合道白來看,就更精彩。單從曲文而言,至少有兩大優點: 其一,它為表演留出很大空間,如“他們都穿連透”、“這劍也到陳州怎肯甘休” 以下幾句……邊唱邊演,大有看頭。其二,語言本色易懂,卻很精煉,句句有力,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上一篇:《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北孝烈·魂訴》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