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李清照·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①,星河欲轉千帆舞②。仿佛夢魂歸帝所③。聞天語④,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⑤,學詩謾有驚人句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⑦!
【鑒賞】 這是一首夢景詞。被稱為婉約之宗的李清照,在本詞中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它氣勢磅礴,音調豪邁,是李詞中僅見的浪漫主義名篇。
全詞皆寫夢境。但夢境也是現實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折射。高宗南渡以后,李清照在飄泊中與流民為伍,曾追隨高宗的行蹤,從海路到溫州,再到越州 (今浙江紹興),歷盡風濤之險。詞中涉及的大海、蓬舟、天帝及作者本人,都與她的這段真實生活獲得的親身感受有關。
上闋開頭便展現了一幅遼闊、空曠的海天相接的壯美圖畫。
首兩句寫了天空、云濤、曉霧、星河、千帆,景象極為壯麗,其中嵌入的幾個動詞,用語十分準確。如 “接”、“連” 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 “轉”、“舞” 二字,則將作者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了讀者。所謂 “星河欲轉”,是作者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 所謂 “千帆舞”,是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顛簸飛舞。這里的 “舞” 與 “轉”,有著因果關系,因為船在舞,所以覺得星河在轉。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景奠定了基調。
“仿佛” 以下三句,寫作者在夢中見到天帝的情景。“夢魂” 二字,是全詞的關鍵。作者在船艙中,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庭,遇見慈祥的天帝,天帝殷勤地問作者歸向何處。作者未作相應的正面回答。因為當時的現實生活是: 她正跟蹤于置人民于水火、畏強敵如虎狼、乘船一路奔逃、連自己也不曉得到何處落腳的宋高宗前行。她能正面回答嗎?但在夢幻境界中,她卻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疾的天帝,與民間的皇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殷勤” 句雖是一句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對未來世界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一般這類詞,通常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并自成起結。下闋開頭或宕開一筆,或經承上闋意脈,筆斷而意不斷,然而上下闋又相對獨立。此詞則不同:上下兩闋之間,一氣呵成,聯系緊密。上闋末兩句是寫天帝的問話,下闋首兩句是寫詞人的答非所問。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沒有停頓。“報” 字與上闋的“問” 字,便是跨越兩闋的橋梁。“路長日暮” 與 “句不驚人”,是作者的答語,但這個答話一方面是向天帝傾述自己的郁悶,一方面是向讀者反映自己的痛苦,同時也隱括了作者上下求索的意念與奮爭。舊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般在政治上是不能有所作為的,作者只能寫寫詩詞來表現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 “謾有驚人句”。一個“謾” 字,流露出她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九萬里風鵬正舉” 句,從方才的對話中略一宕開,然仍未脫離主線。因為詞中的貫串動作是乘船渡海,四周的景象是海天相接。句中引典《莊子·逍遙游》 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壯美,境界恢宏。尾兩句寫在大鵬振翅高舉的時刻作者又爆發出一聲大喝: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可謂盡情盡興,一往無前。“蓬舟” 二字極言乘舟之輕快; “三山” 為仙人居所,可望可見而不可去。現在作者要借“鵬摶九天” 的風力吹送所乘之舟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世所罕見。上闋寫天帝詢問作者歸于何處,這里交待海中仙山為作者的歸宿,前后照應,在疏快放誕中仍保持結構的縝密。
全詞把現實生活的深切感受融入夢境,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構成氣度恢宏、格調雄奇的意境,不愧為絕妙好詞。
上一篇:《周邦彥·浪淘沙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張炎·渡江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