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蔣捷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
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鬢邊斜。
別人在你的園里折枝花,摘個果兒,大概是不算偷的。尤其是頑皮的兒童和天真的姑娘,人們對他們不僅不會責怪,反而會以欣賞的態度閑眼旁觀。請看辛棄疾《清平樂》: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看到“玉人和月摘梅花”,“笑撚粉香歸洞戶”(賀鑄詞),人們也會欣賞這幅圖畫。蔣捷的這首《霜天曉角》,也是寫的這個意思:
綽約人影,映上窗紗,姍姍可愛,這不是絕妙的尺幅小景嗎?大概主人聽到花枝折斷的聲音了,“這是誰來折花呢?”主人在問自己。聽這溫和的口氣,已經原諒了窗外的折花人了。果然,接著又說:“折就讓她折去吧,這是誰家的姑娘呀?”這是第二次問了。
誰家的姑娘,主人倒也不去管她了,索性在“靜處閑看”起來。不僅不怪她折花,反而越發慷慨,希望她能折到最好的花。一面在窗內暗自觀賞,一面自言自語地說:“靠檐邊,那枝花最好,……手再伸高些!”看窗外的人終于摘到了滿意的花,主人還想告訴她:該把花斜斜地插在鬢邊,這樣打扮才好看呢!
這首小詞寫得十分有趣。窗外人的動作,窗內人的心理,全用主人的自言自語寫出,口氣親切,十分傳神。摘花人慶幸無人發現自己,能夠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花;主人慶幸沒有驚動窗外的人,能夠自得其樂地欣賞映在窗紗上的這幅美人摘花圖。據說畫家喜歡躲起來觀察未被驚動的禽鳥,大概也是這個意思。所以蘇東坡稱贊陳直躬畫雁說:“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蔣捷的小詞,深得此中樂趣。
而我們讀者,是從第三人的角度看,所得更多。既欣賞了窗外人采花的姿影,又欣賞了窗內人窺看的神態。一個在偷偷地采,一個在偷偷地看,這兩者都使我們覺得妙趣橫生。
這首詞不僅寫法新穎,語言也清新秀逸,恰好表現生活的剪影。筆觸輕松自然,讀來如象看一幅隨意走筆的淡彩小品,耐人尋味。反反復復用了七個“折”字,如聽絮語,富有情趣。蔣捷的作品是頗有特色的,清人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讓他屈居南宋詞人之末,列于陳允平輩之下,說“竹山雖不論可也”,這很不公平。
上一篇:《長相思·宋·林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青青河畔草·古詩十九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