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屈大均·云州秋望》原文賞析
白草黃羊外,空聞觱篥哀。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風助群鷹擊,云隨萬馬來。關前無數(shù)柳,一夜落龍堆。
詩人北游,途經(jīng)云州(唐云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觸景生情,寫下此詩。
詩一開始,即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塞上秋景圖:“白草黃羊外,空聞觱篥哀。”白草黃羊,寫目中所見。深秋時草已枯萎,其色近白,故云“白草”。黃羊,又稱蒙古羚,色如獐鹿。出句以云州野外所特有的典型景物——白草中的黃羊,來表現(xiàn)塞上的單調(diào)、荒涼。對句則寫所聞。觱篥,漢代由西域傳入的管樂器,以竹為管,以蘆為首,有九孔。由于吹奏者遠在視野之外,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故云“空聞”。詩用一個“哀”字狀觱篥之聲,實際上是把詩人主觀的感受,強加給客觀的聲音的結(jié)果,是詩人心聲的吐露。出句與對句用一“外”字勾連,不僅具有使所見、所聞共置于一個畫面之效,同時,也形象地寫出了云州原野之廣漠。兩句詩有聲有色,既有平面的秋景,又有空間的哀音,雖為景語,但亦微露故國之思,極富情韻。
“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兩句,以褒蘇貶李言志。蘇武,西漢人,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出使匈奴時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但他始終不屈,直至十九年后之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歸國任典屬國(職掌接待少數(shù)民族事務)。蘇武一向被人們視為具有愛國氣節(jié)的典型。李陵,武帝時為騎都尉,抗擊匈奴因援絕投降,向被后人視為變節(jié)者。李陵臺,在云州燕然山(即今杭愛山)。蘇武與李陵,在對待國家民族的態(tài)度上截然相反,完全屬于對立的兩類人物,因而詩人對待兩人的態(tài)度亦迥然不同。雖然李陵臺近在咫尺,但詩人卻“不上”,輕蔑之情溢于言表。盡管蘇武廟遠在他鄉(xiāng),但詩人卻不畏路途遙遠,擬“遙尋”之。這樣,就把自己仰慕蘇武堅貞不屈,而鄙薄李陵投降變節(jié)之心志,曲折地表現(xiàn)出來。應該看到屈大均寫作此詩,并非是無病呻吟,為懷古而懷古,而是他在明亡之后,表示自己決不同清廷合作,矢志不渝忠于明室的心志的委婉流露,是他對叛降清廷的漢族士大夫的一種側(cè)面的譴責。
頸聯(lián)“風助群鷹擊,云隨萬馬來”,由言志又轉(zhuǎn)入寫景。兩句詩寫景極為傳神。群鷹展翅搏擊長空,已見奮飛碧霄的身影;作品于“群鷹擊”之前,又著“風助”二字,更可表現(xiàn)出蒼鷹那種順著風勢急速飛行的矯健不凡之態(tài)。“萬馬來”之前,又著“云隨”二字,更可表現(xiàn)出駿馬四蹄騰空,凌厲飛馳,呼嘯而來的氣勢。兩句詩極力突出一種大氣磅礴的動態(tài)。但搏擊的群鷹,疾馳的萬馬卻并非實寫,而是虛寫詩人眼中的幻覺。這種假想中的幻覺,又寄托了詩人巨大的希望。詩人希望在中華大地出現(xiàn)群鷹搏擊長空,萬馬奔馳原野那種抗清的場面。這種虛幻的景象,顯然是詩人出于反清扶明的渴望,而于無中生有的一種精神活動。但這種精神活動,卻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詩人內(nèi)心的無法直言的隱秘,是渴望得到心理滿足的一種主觀情感的表露。
尾聯(lián)“關前無數(shù)柳,一夜落龍堆”,以景語結(jié)束全詩。“龍堆”亦稱白龍堆,新疆南路的戈壁灘沙漠,此代指云州城外的郊野。前人論詩論詞有所謂“清空一氣”之說。所謂“清空一氣”,不過是一種“化景物為情思”(范晞文《對床夜話》),使物中有我的一種寫法。這兩句詩即具有“清空一氣”的特點。詩人用干枯的柳葉整夜在狂風吹動下,不斷地飄飄灑灑從樹上落下的景象,使眼前景象具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憂郁氣氛,從而渲染內(nèi)心的哀愁。同時,又以柳葉自況飄零的身世。這樣,就使讀者在景物描寫中似乎看到了詩人自我的形象,而詩人自我的形象也似乎化入了景物。是寫物抑或是寫人?給人不即不離之感,物我似乎已融為一體。以“清空一氣”的景物收束全詩,既能宕出遠神,又得含蓄蘊藉之美,令人品味無窮。
潘耒 《廣東新語序》云:“翁山(屈大均字)之詩,祖靈均而宗太白,感物造端比類托諷,大都妙于用虛。”“用虛”正是此詩的特點。首聯(lián)虛寫景物,實露故國之思;頷聯(lián)虛評歷史人物,實明心志;頸聯(lián)虛寫幻景,實為呼喚驅(qū)逐清人的風暴趕快到來;尾聯(lián)又是虛寫景物,實為自況身世。這種虛中透實的寫法,大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精髓,饒有風趣。詩人之所以在詩中采用這種寫法,是同詩人生活的時代所分不開的。屈大均生活在清人統(tǒng)治之下,這樣的社會條件,必然使作者不便大聲疾呼,吶喊出反清的詩句。因此詩人就采取虛中見實,欲言又止,半吞半吐的手法,來抒寫內(nèi)心復雜的感情、心志、愿望等,而對所要表達的真實思想,則留給讀者去體味。細心的讀者自可透過詩之表層意思,去領略其委婉雋永的滋味。
上一篇:古詩《陳維崧·二日雪不止》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沈周·從軍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