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關漢卿《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隔尾】 一壁廂大哥行牽掛著娘腸肚,一壁廂二哥行關連著痛肺腑。要償命留下孩兒,寧可將婆子去。似這般狠毒,又無處告訴,手扳定枷梢叫聲兒屈。
【牧羊關】 這孩兒雖不曾親生養,卻須是咱乳哺。(包待制云)這第二的呢?(正旦唱) 這一個偌大小是老婆子抬舉。(包待制云)兀那小的呢?(正旦打悲科唱) 這一個是我的親兒,這兩個我是他的繼母。(包待制云) 兀那婆子近前來。你差了也。前家兒著一個償命。留著你親生孩兒養活你。可不好那?(正旦云)爺爺差了也。(唱) 不爭著前家兒償了命,顯得后堯婆忒心毒。我若學嫉妒的桑新婦,不羞見那賢達的魯義姑?(包待制云) 兀那婆子。你還看他三人心服。果是誰打死人來? (正旦唱)
【紅芍藥】 渾身是口怎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打的來皮開肉綻損肌膚,鮮血模糊,恰渾似活地獄。三個兒都教死去,你都官官相為倚親屬,更做道國戚皇族。
【菩薩梁州】 大哥罪犯遭誅,二哥死生別路,三哥身歸地府,干閃下我這老業身軀。大哥孝順識親疏,二哥留下著當門戶,第三個哥哥休言語,你償命正合去。常言道三人同行小的苦,再不須大叫高呼。
《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是關漢卿的 一出公案戲。故事是說中牟縣王老漢生三子,不愿務農,而喜讀書。一天,他為兒子去買文具,無端被皇親葛彪打死。三個兒子聞訊趕來,一起將葛打死,為父報仇。案子從中牟縣移至開封府。府尹包拯晝寢入夢,夢見三只蝴蝶落入蛛網,一只大蝴蝶救走兩只蝴蝶,置最小的蝴蝶于不顧。醒后升堂,審的是葛彪一案。包待制要兄弟三人中的首犯抵命,一旁難為了王母。最后,王母要最小的兒子償命。包公發現王母是繼母,老大、老二皆非王母親生,只有老三才是王母親子。他為王母的賢達無私所感動,同時也想起自己做的蝴蝶夢,因此設法以死囚代王三償命,解救了王氏三兄弟。以上所錄五曲,描寫王母在極度矛盾中舍親子的情況。
王母是繼母,但是她卻是個善良公平的慈母。作品雖然沒有涉及她平時對前妻之子的態度,然而在 【隔尾】 中表現了她對大哥、二哥的愛: 大哥是 “牽掛著娘腸肚”,二哥是 “關連著痛肺腑”,她情愿留下孩兒,自己去償命。雖然大哥、二哥不是她親生,但都是她撫養長大,與自己的親兒子沒有什么兩樣。兄弟三人情義深重,都情愿自己頂罪,這種情況下,母親的取舍是決定性因素。當包拯讓大哥頂罪時,王母說老爺 “葫蘆提” (糊涂),因為老大孝順; 讓老二頂罪時,她又說老爺 “葫蘆提”,因為老二會營運生理; 讓小的去頂罪時,王母不再說話,顯然是舍棄了小兒子。這個舉動引起包大人的注意,認為老婆子有私情,那小兒子必定是螟蛉子,才會舍得。【牧羊關】 正是包拯審問王母為何讓小兒子頂罪的經過。但是,審問的結果卻大出意外,原來王母舍棄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王母保護繼子、舍棄親子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她之所以能為人所不能為,是出于一種道德信念。她說“我若學妒嫉的桑新婦,不羞見那賢達的魯義姑”。“桑新婦” 是戲曲、小說中不良婦女的典型,雜劇中用她比喻不忠貞、好妒嫉、不賢達的女子。魯義姑事見漢劉向 《列女傳》,她是春秋戰國時魯國女子。一次,齊國攻魯國,她抱著親子帶著兄子,躲避齊兵,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棄親子,抱兄子而逃。齊軍知道她的義行后,為之罷兵。以為婦女尚如此知禮義,何況男子? 不應攻伐這樣的國家。“義” 是古代道德中重要的標準之一,像這樣棄親子、全大義的例子,不知其數,如鄧伯道棄子救侄,《趙氏孤兒》 中程嬰用自己兒子換出孤兒等等,都是備受稱贊的事。但是,王母舍棄親子是出于真誠的對道德理想的認同,并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她甚至不打算讓別人知道,害怕兒子們知道后,互相生分了。若不是包公懷疑她有私心,再三盤問,還打她的兒子,逼她說出實話,這個秘密怕是無人知道了。她這樣做只是為了對得起死去的丈夫和丈夫的前妻,當然也為了完成道德理想,——不會“羞見魯義姑”,正是這種無功利目的的作為,才更令人尊敬。
包拯為了斷案,必定要將供詞坐實,所以又問她究竟是誰打死葛彪。【紅芍藥】、【菩薩梁州】 二曲,王母既痛惜兒子們受刑,又埋怨官官相護,這是普通百姓遭遇官司時的無助的血淚哭訴。但是她的決心并沒有動搖,仍然說: “第三個哥哥休言語,你償命正合去。常言道三人同行小的苦,再不須大叫高呼。”她言出如山,親口判定了兒子的死刑。正如古人所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在關鍵時刻,卻能如此從容地做出這樣艱難的抉擇,而這卻是一個飽讀詩書的男子漢也未必能做出的無私抉擇。
這幾支曲語言樸實自然,符合王母的身份。并且比較充分地表現了王母心中的悲痛,和她選擇時的堅定決心。“不爭著前家兒償了命,顯得后堯婆忒心毒”,這是十分樸素的道理,比不上有學問人的煌煌大言,然而崇高與卑微在此一念,真理是無須打扮的。
上一篇:《功臣宴敬德不伏老》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包待制陳州糶米》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