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南戲·高明《琵琶記·糟糠自厭》原文與翻譯、賞析
【山坡羊】 (五娘唱) 亂荒荒不豐稔的年歲,遠迢迢不回來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煩的二親,軟怯怯不濟事的孤身己。衣盡典,寸絲不掛體。幾番要賣了奴身己,爭奈沒主公婆教誰看取? (合) 思之,虛飄飄命怎期?難捱,實丕丕災共危。
【前腔】 滴溜溜難窮盡的珠淚,亂紛紛難寬解的愁緒。骨崖崖難扶持的病體,戰欽欽難捱過的時和歲。這糠呵,我待不吃你,教奴怎忍饑?我待吃呵,怎吃得?(介) 苦! 思量起來不如奴先死,圖得不知他親死時。(合前)
(白) 奴家早上安排些飯與公婆,非不欲買些鮭菜,爭奈無錢可買。不想婆婆抵死埋冤,只道奴家背地吃了甚么。不知奴家吃的卻是細米皮糠,吃時不敢教他知道,只得回避。便埋冤殺了,也不敢分說。
苦! 真實這糠怎的吃得?(吃介) (唱)
【孝順歌】 嘔得我肝腸痛,珠淚垂,喉嚨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礱被舂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歷。苦人吃著苦味,兩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吃吐介,唱)
【前腔】糠和米,本是兩倚依,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共夫婿,終無見期。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沒尋處。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饑餒?好似兒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給得公婆甘旨?(不吃放碗介) (唱)
【前腔】 思量我生無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饑為怨鬼。公婆年紀老,靠著奴家相依倚,只得茍活片時。片時茍活雖容易,到底日久也難相聚。謾把糠來相比,這糠尚兀自有人吃,奴家骨頭,知他埋在何處?(蔡公蔡婆上探白) 媳婦,你在這里說甚么?(五娘遮糠介。蔡婆搜出打五娘介,白) 公公,你看么,真個背后自逼邏東西吃。這賤人好打! (蔡公白) 你把他吃了,看是什么物事?(蔡婆慌吃介,吐介。蔡公白) 媳婦,你逼邏的是什么東西?(五娘介,唱)
【前腔】 這是谷中膜,米上皮,將來逼邏堪療饑。(蔡公蔡婆白)這是糠,你卻怎的吃得? (五娘唱) 嘗聞古賢書,狗彘食人食,公公,婆婆,須強如草根樹皮。(蔡公蔡婆白) 這的不嗄殺了你? (五娘唱) 嚼雪餐氈蘇卿猶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侶,縱然吃些何慮?公公,婆婆,別人吃不得,奴家須是吃得。(蔡公蔡婆白) 胡說。偏你如何吃得? (五娘唱) 爹媽休疑,奴須是你孩兒的糟糠妻室。
(蔡公蔡婆哭介。白) 原來錯埋冤了人,兀的不痛殺了我! (倒介。五娘叫介,唱)
【雁過沙】 他沉沉向迷途,空教我耳邊呼。公公,婆婆,我不能盡心相奉事,番教你為我歸黃土。公公,婆婆,人道你死緣何故?公公,婆婆,你怎生割舍拋棄了奴?
(白) 公公,婆婆。(蔡公醒介,唱)
【前腔】媳婦,你耽饑事公姑。媳婦,你耽饑怎生度?錯埋冤你也不肯辭,我如今始信有糟糠婦。媳婦,我料應不久歸陰府。媳婦,你休便為我死的把生的受苦。(五娘叫婆婆介,唱)
【前腔】婆婆,你還死教奴家怎支吾?你若死教我怎生度?我千辛萬苦回護丈夫,如今到此難回護。我只愁母死難留父。況衣衫盡解,囊篋又無。(蔡公叫蔡婆介,唱)
【前腔】婆婆,我當初不尋思,教孩兒往皇都。把媳婦閃得苦又孤,把婆婆送入黃泉路,只怨是我相耽誤。我骨頭未知埋在何處所!
《高堂稱慶》 后,蔡伯喈被父親逼迫入京應試,一去不歸。家鄉遭遇饑荒,餓殍遍野。五娘獨力供養公婆,已典盡衣衫首飾,求得一點賑糧又被里正搶走,幸鄰居張大公相濟,分得一點賑糧。這里所錄為五娘得到這點賑糧,將米供應公婆,自己卻背著公婆吞糠充饑時唱的幾支曲子。首曲以“亂荒荒”、“遠迢迢”、“急煎煎”、“軟怯怯” 四對偶句突出了四個 “不”字: 年歲不豐,丈夫不歸,公婆不耐煩,自己一個弱女子不濟事。這四“不” 互為補充地描述了五娘艱難的處境。在家中衣物典盡、唯一可賣的只有自身時,五娘想到的不是自身之苦,卻是賣掉自身,公婆讓誰照應?第二曲又以 “滴溜溜”、“亂紛紛”、“骨崖崖”、“戰欽欽” 四對句突出了四個 “難” 字: 珠淚難盡,愁緒難解,病體難支,荒歲難捱。這四
“難” 訴說了自己悲苦的情懷。處境雖難,情懷雖苦,卻仍須活下去,五娘只得以糠充饑。為了不讓公婆見她吃糠而傷心,她有意獨自進食。四曲 【孝順歌】 寫她吃著難以下咽的糠秕,由糠被舂杵,被簸揚,想到自己受盡折磨,歷盡苦辛。苦人吃著苦味,其情更苦,卻又無處傾訴,只好對著糠秕言說苦衷。她由糠想到米,由糠和米本相依倚,卻一賤一貴兩處分飛,聯想到自己夫妻分離,終無見期。她想到生不如死,但念及年老公婆,又決心 “茍活片時”。當公婆發現她吃糠后,她極力以漢朝蘇武嚙雪吞氈的故事和神仙餐松食柏的傳說來寬慰老人,最終歸結、照應了古來以貧賤相守的妻子為 “糟糠之妻” 的稱謂。曲中托物抒懷、以糠自喻,緊扣一個“糠” 字,抒發了五娘比糠更苦的情懷,也表現了她善良樸實、處處為老人著想、即使被冤枉仍能體恤老人的美德。【雁過沙】 四曲演述婆婆因發現自己錯怪賢媳傷心而亡、公公為自己逼孩兒赴試以致害了媳婦和婆婆而痛心疾首的悲慘情狀,動人心魄。最后一句 “我骨頭未知埋在何處所”,《六十種曲》 本為 “不如我死免把你再辜負”。前者使人感到突兀,且與五娘之曲 “奴家骨頭知他埋在何處” 意重復,不如后者所表現的痛悔之情來得深刻、激切,很可能是鈔本有誤。
此出為《琵琶記》的名段,其中尤以四曲 【孝順歌】 最為精彩。這些描寫五娘思想流程的語詞本色無華,卻宛轉曲折、細微詳盡地,一層比一層深入地展示了她痛苦、矛盾的內心世界。由于是從人心流出,真切自然,故而感人至深,歷來評者都以此為神來之筆。曾經有過這樣的傳說: “高明撰《琵琶記》,填至《吃糠》一折,有糠和米一起飛之句,案上兩燭光合而為一,交輝久之乃解。好事者以為文字之祥,為作瑞光樓以旌之。” (見《類苑詳注》) 傳說雖不一定是事實,卻反映了人們對這幾支曲子的喜愛,以至神其說而加以傳播。
上一篇:《理靈坡·蘭合》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相思譜》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