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失調名》原文與賞析
上卻沙場別卻妻,教我兒婿遠征行。乃可襜鞍挮漢婿,大王不容許女人妝。女人束妝有何妨,妝束出來似神王。乃可刀頭劍下死,夜夜不愿守空房。
本詩的內容很奇特,完全是一位嫁給漢人之蕃婦的口吻。味其詩意,當是這位少數民族婦女在丈夫從軍遠去后苦苦相思的情景。
上片中有兩字不太好解, 即 “襜”與“挮”字, “襜”字 《康熙字典》未收,筆者估計當是形聲字,是動詞,即整理、鋪墊之義。“挮”字尤為關鍵,任半塘先生認為: “ ‘挮’ 可能是 ‘代’,婦謂自己可以女妝,代夫從軍。” ( 《敦煌歌辭總編》下冊1759頁) ‘挮’ 音替 (ti),本義是 “去涕淚也”,“拭也”,即擦去眼淚的意思。但細品全詩,作此解不相貫通。所以,應當釋為 “替”,屬同音假借。“萬可”是 “寧可”的意思。這幾個詞語釋清,全詞也就容易明白了。
上片大意是說:我的丈夫已經走上戰場離開了家,是戰爭才使我心愛的夫婿出門遠征的。我真舍不得讓他離開,寧可我自己備上鞍韉代替漢人丈夫去沖陣拼殺,可是大王卻不容許我們婦女穿上戎裝。“大王”當是邊庭將帥,是負有一方之責的軍事長官。
下片意義緊承前文,她繼續抒發著怨艾之情。她想:女人穿戎裝上戰場又有什么妨礙呢?女人武裝起來更加威風,簡直像神王一樣,不也一樣可以殺敵嗎?我寧可馳騁疆場,在刀頭劍刃下壯烈戰死,也不愿這樣孑身一人,夜夜獨守空房,捱著可怕的時光。全詩抒情熱烈質樸,充分表現出這位少數民族婦女剛烈果敢的性格及對和平生活的無限向往,客觀上揭露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乃可刀頭劍下死,夜夜不愿守空房”雖是憤激之詞,卻凸現出這位女子對丈夫的依戀之情,于剛毅中又表現出深沉熾熱的愛心,抒情效果極佳。
從全詩意境來看,是這位征婦的內心獨白,是一首情韻悠長的相思曲。與唐詩中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便可看出本詩的獨特之處。詩中之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嫁給漢人的蕃婦,性格豪放粗獷,故抒情坦露直率,她竟想要替夫從軍,這在唐詩中很少見到。語言通俗易懂,淺近直白,毫無曲折含蓄之處,尤能顯示出帶有少數民族情味的民歌特點。
附帶說明一點,從本詩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考察,當是一首七言詩,不應分為兩片。此問題有俟詳考,今姑從眾說。
上一篇:《唐代民歌·失調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失調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