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源
世間瑰絕豈有此:江逆飛,海立起,
天風刮海見海底,涌作銀濤劈天駛。
病者睹此氣皆生,勇者睹之神皆死。
如何十萬貔貅夾江峙,但有死氣無生氣?
腐儒生不治熙前,掌故撐胸二百年;
王師往渡錢塘日,撇烈萬騎不用船;
呼風徑渡倏東岸,明兵十萬壘無堅。
得無開國乘朝氣,亦如進潮及鋒銳;
排山倒海驅天地,那用天吳鼓其勢。
潮如行軍有進止,進時強弩射不靡,
退時怒鼉鼓不起;潮如陽烏有朝暮,
朝氣羲鞭攔不住,暮氣魯戈揮不復;
潮如百物有壯老,少壯春雷草怒芽,
老后秋風弩穿鎬。
越潮方怒吳潮逡,海王莫強天朝昏。
子胥枚乘裂肝膽,何如范蠡叱咤生風云;
功成拂袖五湖去,怕見越江潮落痕。
蕩桂楫,鼓蘭橈,越女唱,吳兒謳。
倒驅江?;啬簼?,海風蕭屑江天高。
傳語萬古觀潮客,莫觀老潮觀壯潮!
魏源不僅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近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目睹清帝國從它的盛世急劇地衰敗下來,在西方列強的毒煙、堅船、利炮的進攻中奄奄一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使他內心交織著痛苦與失望。這首七言歌行體的詩所表現出的正是詩人這種矛盾復雜的情緒。
這首詩作于鴉片戰爭后的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這并不僅僅是一首錢塘觀潮的寫景詩,而是一首寫景抒情兼而有之的詩。詩人將眼前之景:錢塘大潮瑰奇壯觀的景象,與想象之景:大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有機地組合到一起,以錢塘大潮的漲落比喻清王朝的盛衰,將毫不關聯的兩件事組合得天衣無縫,竟使人難以辨別何者寫潮何者寫史,寫史之筆如寫潮,寫潮之筆如寫史。
開頭四句直切詩題,戟天大筆,將錢塘大潮寫得極有氣勢,仿佛撲面而來,幾乎令人難以置信。海潮來襲,潮頭壁立,江水逆涌,銀濤劈天。五到八句筆頭猛地掉轉寫清兵,似覺突兀,然也如開頭寫潮無贅言,言史也不吞吞吐吐,如此方見詩思神妙,詩之氣勢由此而生。如此大潮,能使病者有生氣,能使勇者驚嘆而死。為什么夾江而峙的十萬清軍卻死氣沉沉,無聲無息?鴉片戰爭中英軍遭到了沿海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然而由于清廷的賣國政策與部分將領的顢預無能,敗績屢屢。更有甚者,1841年10月13日,七百名英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不戰而得寧波,奸淫燒殺,無惡不作;1842年8月4日英軍艦隊也是不戰而入南京,并迫使清廷簽訂《南京條約》,從而結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近代史屈辱的第一章。錢塘大潮以每年夏歷八月十八日浙江海寧所見為最。若這首詩寫于觀錢塘大潮以后,此時《南京條約》已簽訂,“十萬貔貅”死氣沉沉,當指寧波、南京等地清軍不戰而敗,望風而逃的情景。接著六句以歷史的回顧,以二百年前清軍的赫赫聲勢來反襯如今清軍的望風而逃,不堪一擊?!案濉?,作者自謙。謂我雖然未能生在順治、康熙年間,但胸中存有二百年的故實。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渡錢塘江追擊南明軍隊,適逢錢江潮退水淺,于是清軍涉水而過,南明兵壘一擊而破。詩人所指即這段史實?!捌擦摇保蛤T兵呼嘯沖突的樣子。清軍少船而善騎,騎兵涉淺,倏爾渡江?!暗脽o”等以下四句提起議論,問當年清軍涉江而擊為何能所向披靡。莫不是開國之初乘著朝氣?或者就如進潮時銳氣旺盛,不可抵擋,排山倒海,根本用不著天吳水神鼓勢助威。“及鋒”,指軍隊銳氣旺盛。這四句既提起了議論,又將“王師”無敵與“進潮及鋒”聯系到一起;這四句又是一個過渡,為下面轉筆寫潮作好了鋪墊。
“潮如”九句構成了三個排比句式,以淋漓揮灑之筆寫盡潮之進退情景,氣勢磅礴,驚心動魄。描情繪景純以比喻出之,意象瑰麗奇特。始喻潮如行軍,進時強弩射不倒,退時猛擊鱷魚皮鼓也難以鼓起士氣。“強弩射不靡”反用典故。據《吳越野史·武肅王傳》載,相傳五代時,吳越王錢鏐捍海堤,因怒潮急湍,版筑不就,于是令人張弩機射住錢塘潮頭,潮頭東趨西陵,遂定其基?!包儭?,鱷魚。復喻潮如陽烏有朝暮。古代傳說日中有三足烏,后以陽烏代指太陽。潮進如陽烏朝出,羲和趕太陽的神鞭也難以阻攔。潮退如陽烏暮歸,魯陽公的戈也難以挽回?!棒敻険]日”見《淮南子·覽冥訓》,謂春秋時,楚國魯陽公與韓國打仗,戰斗正酣時,太陽要落山了,魯陽公將戈一揮,太陽為之退回三舍。古代人分周天為二十八宿,一宿為一舍,三舍即三星宿的距離。詩人反用此典。最后,喻潮如百物有壯老。潮生如驚雷催春草木怒放,潮退如百物秋后凋殘,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以上三個排比句分別以行軍進止、陽烏朝暮、百物壯老反復地比喻潮之進退漲落,可謂濃墨重彩,淋漓盡致。接著兩句一筆收束:“越潮方怒吳潮逡,海王莫強天朝昏”?!板摇笔峭藚s的意思,以兩地潮的漲落喻兩國之勢的強弱。海王,指從海上而來的英國侵略者。海王非常強大而大清帝國卻已昏聵老邁,就如越潮方壯而吳潮已老一樣。詩人巧妙地由潮之漲落進退喻軍隊的有無生氣,再進而喻國勢之強弱。詩思回旋往復、跌宕起伏卻又渾化無跡、進退裕如,充分顯出詩人操縱長篇歌行的嫻熟的藝術技巧。
從“子胥”句開始,詩人直抒胸臆,這是一個生逢末世的清醒者的肺腑之言。國勢衰敗,忍死茍生,傷心人字字泣血聲聲吞淚?!白玉恪奔次樽玉?,他效忠于吳,曾勸諫吳王伐越而成帝業,吳王不聽,反賜劍命他自殺。臨死前他仰天長嘆:“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后越國果然滅吳。枚乘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為吳王濞的文學侍臣,曾苦諫吳王濞不要謀反,吳王濞不聽。后濞敗被殺。范蠡為越國謀臣,他輔助越王發憤圖強,最終滅吳,建立了豐功偉績。越滅吳后,范蠡認為勾踐“可與共患難,不能同安樂”,遂告退而浪游五湖。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伍子胥、枚乘那樣以死效忠,企圖力挽頹勢,實在是不明智的做法,怎么比得上范蠡既能順乎其勢、叱咤風云、建功立業,又能急流勇退、拂袖而去,蕩楫鼓橈聞唱聽謳。范蠡當國勢方盛之時拂袖而去,原是“怕見越江潮落痕”,他不忍心見到越國衰敗的慘象。越江即錢江。此句謂不愿見錢塘江潮落,又謂不愿見越國衰敗。托之范蠡,實在是詩人自況,詩人心聲,這是末世之民無可奈何的傷心之言,是對大清帝國衰敗凋零國運式微的徹底失望。
最后四句收束全詩,點明題旨。兩句寫錢塘潮,呼應開篇,且將詩中凡寫潮處盡數帶起,使得篇章結構更為緊湊,即如江潮涌動全篇,流動之勢由此而生。末兩句為全詩點睛之筆,主旨所在?!皞髡Z萬古觀潮客,莫觀老潮觀壯潮!”它寓含著深刻的哲理意味。從理性的角度看,詩人已經明了事物生滅成毀的客觀規律,已從錢塘江潮的進退漲落看到了大清帝國的由盛而衰,并且預見到它必將腐朽而至老死的未來。但從情感上說,詩人又實在不愿見到自己的祖國在“海王”的進擊中屈辱輾轉、瓜剖豆分,然而詩人生逢“老潮”,剩下的便只有傷心、痛楚而且無奈。這傷心的警言將供后人以無窮的咀嚼、回味和警惕!這首詩奇特的想象、瑰奇的意象、磅礴的氣勢、旋蕩的韻律、精妙的構思、深刻的哲理將令所有的讀者拍案叫絕!
上一篇:《鈔書成適家送故袍至作此寄諸兒·[清]蒲松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長安古意·[唐]盧照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