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原文與翻譯、賞析
【伴讀書】 一會家心焦躁,四壁廂秋蟲鬧。忽見掀簾西風惡,遙觀滿地陰云罩。俺這里披衣悶把幃屏靠,業眼難交。
【笑和尚】 原來是滴溜溜繞閑階敗葉飄,疏剌剌刷落葉被西風掃,忽魯魯風閃得銀燈爆。廝瑯瑯鳴殿鐸,撲簌簌動朱箔,吉丁當玉馬兒向檐間鬧。
(做睡科唱)
【倘秀才】 悶打頦和衣臥倒,軟兀刺方才睡著。(旦上云)妾身貴妃是也。今日殿中設宴,宮娥,請主上赴席咱。(正末唱) 忽見青衣走來報,道太真妃將寡人邀、宴樂。
(正末做驚醒科云) 呀,元來是一夢。分明夢見妃子,卻又不見了。
(唱)
【雙鴛鴦】 斜軃翠鸞翹,渾一似出浴的舊風標,映著云屏一半兒嬌。好夢將成還驚覺,半襟情淚濕鮫綃。
【蠻姑兒】懊惱,窨約。驚我來的又不是樓頭過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馬,架上金雞,是兀那窗兒外梧桐上雨瀟瀟。一聲聲灑殘葉,一點點滴寒梢,會把愁人定虐。
【滾繡球】 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潤枯草,灑開花萼,誰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條,碧玉梢,碎聲兒必剝,增百十倍歇和芭蕉。子管里珠連玉散飄千顆,平白地瀽甕番盆下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 一會價緊呵,似玉盤中萬顆珍珠落; 一會價響呵,似玳筵前幾簇笙歌鬧;一會價清呵,似翠巖頭一派寒泉瀑; 一會價猛呵,似繡旗下數面征鼙操。兀的不惱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惱殺人也么哥,則被他諸般兒雨聲相聒噪。
【倘秀才】 這雨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枉著金井銀床緊圍繞,只好把潑枝葉做柴燒,鋸倒!
【滾繡球】 長生殿那一宵,轉回廊、說誓約,不合對梧桐并肩斜靠,盡言詞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紅牙箸擊成腔調,亂宮商鬧鬧炒炒。是兀那當時歡會,栽排下今日凄涼; 廝輳著暗地量度。
【三煞】 潤濛濛楊柳雨,凄凄院宇侵簾幕; 細絲絲梅子雨,妝點江干滿樓閣; 杏花雨紅濕闌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蓋翩翻,豆花雨綠葉瀟條。都不似你驚魂破夢、助恨添愁、徹夜連宵。莫不是水仙弄嬌?蘸楊柳灑風飄。
【二煞】似噴泉瑞獸臨雙沼,刷刷似食葉春蠶散滿箔。亂灑瓊階,水傳宮漏; 飛上雕檐,酒滴新槽。直下的更殘漏斷,枕冷衾寒,燭滅香消??芍老奶觳挥X,把高鳳麥來漂。
【黃鐘煞】 順西風低把紗窗哨,送寒氣頻將繡戶敲。莫不是天故將人愁悶攪?度鈴聲響棧道,似花奴羯鼓調,如伯牙《水仙操》。洗黃花,潤籬落;漬蒼苔,倒墻角; 渲湖山,漱石竅; 浸枯荷,溢池沼; 沾殘蝶,粉漸消;灑流螢,焰不著。綠窗前促織叫,聲相近雁影高。催鄰砧處處搗,助新涼分外早。斟量來這一宵,雨和人緊廝熬,伴銅壺點點敲,雨更多淚不少。雨濕寒梢,淚染龍袍,不肯相饒,共隔著一樹梧桐直滴到曉。
安史之亂平定之后,李隆基回到了長安。這時太子李亨已經登基為帝,明皇成了太上皇,退居西宮。第四折即寫明皇雨夜悲悼貴妃情景。
戲的矛盾沖突到第三折便已經結束,第四折劇情并沒有新的發展。從戲劇學的角度看,第四折是不重要、甚至是沒必要的。但在中國戲曲里,它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全劇的華彩篇章,成為確定本劇名劇地位的關鍵筆墨。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意成為作家們刻意追求的目標,各種文體無不受其影響,戲曲則尤為明顯,故戲曲有詩劇之稱,劇曲則有劇詩之譽。本折出場的只有唐明皇和高力士兩個人物,而高力士只是一個隨從,沒有戲劇行動,所以也可以說第四折是唐明皇的獨角戲,是抒發明皇心理的心理詩劇。
百年偕老永為夫婦的誓愿未能實現,明皇愧悔交加,面對貴妃遺像痛苦號啕不足以排遣內心的郁結,亭下閑步又 “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睹物傷懷,于是興盡歸寢?!景樽x書】 至 【雙鴛鴦】 寫寢殿幽夢。宮殿依舊是碧瓦琉璃,陳設依舊是皇家氣派,但心境不同了,對環境的感受也便不同。秋蟲、秋風、陰云、落葉、殿鐸鳴、珠簾動、檐間玉馬的聲響……無不助恨添愁。每一種聲響都用疊字象聲詞來形容,如滴溜溜、疏剌剌、忽魯魯、廝瑯瑯、撲簌簌,末句整中求變,以雙聲詞 “丁當” 替代,更覺有味,把秋聲描摹得如在耳際眼前。這是一個衰暮之年的老人對秋的感受,是明皇老人的心聲。愁極無聊,沉沉入睡,精誠所致,感得楊妃入夢: 貴妃在長生殿設宴,明皇赴宴。夢中的歡樂恰與醒后的凄涼成為對照,收到以樂事反襯哀情的藝術效果?!景樽x書】、【笑和尚】 二曲反復寫西風陰云,是在描繪令人愁悶難眠的環境,也為后文的秋雨描寫做了鋪墊。
【蠻姑兒】 以下八曲是本折的主體,秋雨驚夢,寫明皇聽梧桐秋雨的感受。圍繞一個 “雨” 字反復詠嘆,中間幾乎沒有道白,一氣呵成,可謂淋漓盡致。其鋪采摛文的手法,儼然是一篇 “秋雨賦”。
【蠻姑兒】 首先把雨與戲劇情節聯系起來——是雨驚攪了他的好夢。又不直截地寫出,而是先推開: “驚覺我的又不是樓頭過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馬,架上金雞”,用一組對句把種種秋聲排除; 然后拉近: “是兀那窗兒外梧桐上雨瀟瀟”。一否一是,騰挪之間既表現了聽雨人的心理判斷過程,也使本篇的關鍵句——“梧桐雨” ——更加警醒?!按皟和狻保砻魉皇窃谟曛?、樹下,而是在屋內,故下文全從聽覺入手寫雨,鋪排展衍,洋洋灑灑。而起始,卻先從點滴之雨著筆,一聲聲,一點點,敲擊著愁人的心頭。
【滾繡球】 寫秋雨無端惱人。并不是干旱少雨,需要救禾苗潤花草,明明是“青翠條”、“碧玉梢”,雨潤水足。不需要雨卻偏偏下雨,無端讓人惹恨添愁,故云“平白地”。歇和,聲音相應和; 歇和芭蕉,即雨打芭蕉的聲響。雨打芭蕉,在中國古代文學里已經成為一種哀感意象,與悲愁結下了不解之緣,詩如杜牧 《雨》: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詞如吳文英 【唐多令】: “何處合成愁? 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雨打芭蕉已讓人增愁添恨,而梧桐秋雨又 “增百十倍歇和芭蕉”,便更是人何以堪了。“瀽甕番盆” 言雨大。瀽,傾倒; 番,同翻?!爸檫B玉散”,是從聲音聯想到雨的形象,由聽覺轉換為視覺,具有 “通感” 的美學效果。“瀽甕” 句從雨之總體言,“珠連” 句從具體雨滴雨線言,對仗工整。
【叨叨令】 寫雨的急慢大小的不同。每一種雨勢都用比喻來形容: 雨緊,“似玉盤中萬顆珍珠落”; 雨響,“似玳筵前幾簇笙歌鬧”; 雨清,“似翠巖頭一派寒泉瀑(飛水濺激)”; 雨猛,“似繡旗下數面征鼙操”。通過比喻,不僅使雨聲可聞,而且使雨聲可見,聲音不同,形象各異,使讀者隨著形象的變換而想象飛騰,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意境。
【倘秀才】、【滾繡球】 二曲寫雨打梧桐。雨打梧桐,也是古代文學中的哀感意象。白居易 《長恨歌》 “秋雨梧桐葉落時” 即是抒發綿綿長恨的名句; 詞如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李清照 《聲聲慢》)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同時,梧桐樹還是李楊愛情的見證: 貴妃曾于樹下翠盤中為明皇舞《霓裳羽衣》; 明皇曾面對此樹向貴妃盟誓,愿生生世世永為夫婦; 今日夢中相逢,又被這梧桐雨聲所驚覺。于是聞雨聲而思往事,貴妃生時景象浮現心頭,始而心碎,繼而生忿,要把 “潑枝葉做柴燒,鋸倒!” 潑,詈罵之辭,有惡劣意,表厭惡的情感。梧桐本無情之物,與帝妃遭際毫無關系,只因人的心緒不佳,故爾怨及樹木,移情手法運用得極為自然。通過往昔與眼前的對比,只落得無限凄涼。雨聲雨態都已寫到,【滾繡球】 改為結合敘事寫雨,表現心理變化很有層次。
文筆至此,對梧桐秋雨的描繪可以說窮形盡相了,【三煞】 忽又宕開一筆,寫楊柳雨、梅子雨、杏花雨、梨花雨、荷花雨、豆花雨; 然后收攏到主題: “都不似你驚魂破夢、助恨添愁、徹夜連宵?!?通過對比,把梧桐雨的特點進一步突顯出來。
【二煞】 又回過頭來寫雨聲, 通過“刷刷” 聲響的不同, 暗示雨勢的變化,也交代了時間的推移,“更殘漏斷,……燭滅香消” ——雨整整下了一夜!
【黃鐘煞】 寫風中之雨,“順西風低把紗窗哨,送寒氣頻將繡戶敲”,風吹雨斜,哨窗打戶,不寫聲而聲猶在耳; “寒” 字既是時令特點,也是人的特殊感受。據唐人鄭處誨《明皇雜錄》 載: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屬霖雨涉旬,于棧道中聞鈴 (按,指馬鈴聲),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采其聲為 《雨霖鈴》 曲,以寄恨焉?!?亂平返京后,曾命梨園弟子張野狐奏之,“未半,上四顧凄涼,不覺流涕,左右感動,與之歔欷。” “前度鈴聲響棧道”,勾起了對貴妃的悼念?;ㄅ瞄L擊羯鼓,唐人南卓 《羯鼓錄》 稱其“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白雨點,暴雨之狀。這里由雨思及花奴擊鼓,又進而思及花奴曾為貴妃舞《霓裳羽衣》 伴奏擊鼓,今羯鼓聲起而舞人已逝! 《水仙操》 為周代伯牙所制,《列子·湯問》 又云,伯牙游泰山遇暴雨,心悲,援琴鼓之,為《霖雨》之操。由雨聲而思及伯牙,由伯牙而想到他與鐘子期的知音故事,今琴音如在而知音人杳,都逗漏出傷心慘淡之情。前數曲寫雨之急慢大小,徹夜不停,是從時間著眼; 本曲則從空間著眼,寫秋雨之廣漠無垠,無處不在,也就是說,悲愁之廣不僅無處避逃,也無物可以避逃?!救贰?用諸般草木之雨烘托梧桐雨,本曲則用種種秋聲烘托秋雨之聲,那蟋蟀聲、雁叫聲、搗衣聲、銅壺滴漏聲……構成和諧的秋聲交響曲! 諸般聲韻中砧聲、滴漏聲已關合人事,于是最后轉入秋雨撩人的詠嘆。本折寫雨,每曲之后都有心緒的描寫,如 “把愁人定虐” ( 《元曲選》 音釋: “虐,音要”,打擾、擾亂之意)、“惹得人心焦”、“惱殺人……相聒噪” 等等,【黃鐘煞】 則把心緒的抒發寫得更加充沛,以做全篇的收束。
從 “驚夢” 之后,雨的描寫便不再是情節發展的需要,完全變成了心靈的宣泄。這種宣泄又體現了全劇創作精神命脈的主要方面。
白樸生當南宋金元征戰易代之際,在蒙古軍攻占金都南京的戰爭中,白樸失掉母親,隨詩人元好問輾轉流徙、避難求生的經歷,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王博文《天籟集序》 云: “自幼經喪亂,蒼皇失母,便有滿目山川之嘆?!?因為有亡國流離的經歷,所以他反思亡國的原因,批判李楊因歌舞壞江山的行為; 因為有亂離亡國之痛,積郁了太多憂傷悲苦需要抒發,而安史之亂后的唐明皇,既失去了美人,也失去了皇位,是一個不幸者,這正與作者的情懷有共通之處。在失意君王的身上找到了寄托自己人生失意的軀殼,于是假明皇之口宣泄自己的人生體味。宋玉《九辯》云: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朱熹集注: “秋者,一歲之運,盛極而衰,肅殺寒涼,陰氣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時,有似叔世危邦,主昏政亂,賢智屏絀,奸兇得志,民貧財匱,不復振起之象,是以忠臣志士,遭讒放逐者,感事興懷,尤切悲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形成了一種悲秋情結。人生失意,秋雨淋漓,情與境會,于是乎滂沛恣肆,成洋洋宏文,將一縷哀思,借助纏綿的秋雨,萬轉千回表現出來,真能令人蕩氣回腸。這正是在唐明皇的雨淚交流中,融進了作者亡國喪母之痛的結果。
元曲本擅寫雨,巧妙的是隨情節和人物身份的不同,雨也不同。本折辭語華美,連用作比喻的意象也透著貴族氣息,像玉馬金雞、珍珠玉盤、玳筵笙歌、繡旗鼙鼓……,甚至連庭院中的梧桐也襯以金井銀床 (井欄華美有雕飾)。日人青木正兒在《元曲概說》 中說,此劇和楊顯之《臨江驛瀟湘秋夜雨》 可稱描寫秋雨的雙璧,“不過彼此的情趣正相反: 《梧桐雨》 是宮殿的雨,是在染著銅綠色的梧桐樹上,用銀線去畫的; 《瀟湘雨》 是荒野的雨,是用水墨輕描淡寫的?!?用形象的語言說出了白劇寫雨辭彩雅麗高華的特色。
從全劇來看,正如孟稱舜《新鐫古今雜劇·柳枝集》 所評: “摹寫明皇玉環得意失意之狀,悲艷動人。” 在同上 《酹江集》 中又云 【蠻姑兒】 以下數曲,是 “此下只說雨聲,而愁恨千端,如飛泉噴瀑,一時傾瀉?!?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 中甚至許之為 “沉雄悲壯,為元曲冠冕”,在 《錄曲馀談》 中稱之為 “千古絕品”,這自然是從文辭方面著眼的。其結尾也頗受人稱道,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云:“ 《梧桐雨》確是一本很完美的悲劇。作者并不依了 《長恨歌》 而有葉法善到天上求貴妃一幕,也不像《長生殿傳奇》 那么以團圓為結束。他只是敘到貴妃的死,明皇的思念為止; 而特地著重于 ‘追思’ 的一幕。像這樣純粹的悲劇,元劇中是絕少見到的?!?從戲劇學的角度看,《梧桐雨》 還不無可指摘之處,但也確實是一部感動過歷代讀者的好戲,它對清代洪昇的名作《長生殿》 也有著明顯的影響。
上一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商調蝶戀花·會真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