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詩歌·龔自珍·西郊落花歌》鑒賞
龔自珍
出豐宜門一里,海棠大十圍者八九十本。花時車馬太盛,未嘗過也。三月二十六日,大風; 明日風少定,則偕金禮部 (應城)、汪孝廉 (潭) 朱上舍 (祖轂)、家弟 (自谷) 出城飲而有此作。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賦傷春詩。
西郊車馬一朝盡,定盦先生沽酒來賞之。
先生探春人不覺,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癡。
如錢塘潮夜澎湃,如昆陽戰(zhàn)晨披靡;
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
奇龍怪鳳愛漂泊,琴高之鯉何反欲上天為?
玉皇宮中空若洗,三十六界無一青娥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憂患,恍惚怪誕百出難窮期。
先生讀書盡三藏,最喜 《維摩》 卷里多清詞。
又聞凈土落花深四寸,暝目觀想尤神馳。
西方凈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漓漓!
安得樹有不盡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長是落花時!
此詩寫于道光七年(1827)四月末之暮春花落之際。據詩前小序稱,作者偕友人金應城,汪潭、朱祖轂和其弟龔自谷同游北京豐宜門(即金代京城中都之南城門,舊址在今右安門與豐臺間)外的三官廟,觀賞海棠花落花的美景,有感作此詩。
三官廟,據張祥河《關隴輿中偶記》:“京師豐宜門外三官廟,海棠最盛,花時為士大夫讌集之所?!惫视置ㄖ?。
落花,此指海棠花?!度悍甲V》載:“海棠凡四種,皆木本。一名貼梗,叢生,花色深紅,其花貼于梗上,故名‘貼梗’。葉間或三蕊五蕊,如金粟,須如紫絲。其一名垂絲,樹生柔枝,長蒂,花色淺紅。其一名西府,樹略高,花色淺絳,如涂胭脂,葉茂枝柔。其一名木瓜海棠,以其生子如木瓜可食者,枝葉花色,俱類西府?;m有四,俱有色無香,世人珍重見于賦詠者,大約皆西府耳。”
這是一首不同于流俗之詩,自古有賞花詩,或者只有悼花落詩,而從無見過欣賞落花詩。龔自珍卻于此大寫落花之奇美,構思奇妙,想象豐富,語言綺麗,意境鮮新,具有光怪陸離之美。
* * * *
全詩篇幅較大,計二十七句,大體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1-9)偕友送春;
第二層:(10-19)落花奇景;
第三層:(20-27)寄望“不盡花”。
以下逐層詳解——
第一層:偕友送春
先看前四句: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賦傷春詩。西郊車馬一朝盡,定盦先生沽酒來賞之。
這是說,北京西郊的落花景象實在是天下奇觀;可是,自古只有傷悼花落詩,而無欣賞落花詩。西郊花落了,達官貴人車馬的蹤跡也不見了,我定盦先生卻偏偏買酒來欣賞落花。定盦,即龔自珍之號。此“定盦先生”,是作者自指,以下均同。
接著,看下邊四句:
先生探春人不覺,先生送春人又嗤。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癡。
詩人說,我那時(花盛時)去探春,別人不覺察,不感奇怪;我此時去送春(春暮時探春),去欣賞落花,人們就認為可笑了。找來朋友三四個出城一看,呀! 大家臉色都變了,嚇呆了。
為什么?究竟是什么東西,使這些“送春者”們竟如此驚恐失色呢?
請看詩歌下一層意思——
第二層:落花奇景
這是詩篇的主體部分,先看前邊四句——
如錢塘潮夜澎湃,如昆陽戰(zhàn)晨披靡; 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
詩人在此引入一個“昆陽之戰(zhàn)”的典實。昆陽,今在河南葉縣境內?!顿Y治通鑒》(卷三十九)載(大意):西漢王莽軍四十三萬重重包圍昆陽城,而城內劉秀親率漢軍八九千人與之決戰(zhàn)。結果王莽軍大敗,伏尸百余里。適值風雷交加,河水暴漲,溺死者以萬計,水為之不流。此后,王莽政權迅速瓦解,恢復劉漢統(tǒng)治。此用以喻海棠花紛紛落英的情景。
詩歌說,那落花有如錢塘夜潮,奔騰洶涌;又好像古之“昆陽大戰(zhàn)”,敵在一個早上即全線潰敗;還好似八萬四千個仙女洗完了臉,一齊向這個地方傾倒胭脂水。這里的天女,就是佛經中所說六層天中的女子;為什么說“八萬四千”呢?這不是確指,是佛經常用的形容事物極多的習慣語,如“八萬四千塵劫”、“八萬四千法門”等。
這是詩人初見落花奇景時的印象,其奇美,足以令人傾倒。但作者認為,光如此描寫,還不能完全反映它的奇和它的美。于是,詩人接著描摹——
奇龍怪鳳愛漂泊,琴高之鯉何反欲上天為? 玉皇宮中空若洗,三十六界無一青蛾眉。
這是說,落花有如天上奇龍怪風,都愛漂泊到人間來了;可是,戰(zhàn)國的琴高為什么偏要乘著神鯉躍上天去呢? 玉皇大帝的宮中卻像水洗過那樣空蕩蕩的,原來是三十層天的仙女們統(tǒng)統(tǒng)降落了人間。這里的“為”,是一個疑問語氣助詞。三十六界,即三十六天。道教認為,天上的玉皇大帝宮和人世間,共有三十六層天(見《云笈七簽》)。青蛾眉,用以美女的代稱。
詩人的思路在天上盤桓了一陣之后,又轉回人間。因為,他認為把這場“落花奇景”,僅僅比作狂潮、潰兵,比作奇龍、怪鳳,比作天女散花和仙姬下凡,還感不足;同時,也沒有傳達出“落花奇景”給人帶來的另一種深沉的感受。因而,在以上極盡其形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與人生聯系了起來,詩歌說——
又如先生平生之憂患,恍惚怪誕百出難窮期。
這是說,這落花,又像是我自己生平所遭遇的憂患,恍恍惚惚離奇怪誕,百般變化,沒完沒了。
這個比喻,確是一個奇特的設喻,把人生的憂患同自然界的落花掛上了鉤,從而使詩歌變得詩情濃化了,詩思也深沉了、復雜化了。
于是,詩篇在這種情況下轉入最后一層意思——
第三層:寄望“不盡花”
先生讀書盡三藏,最喜 《維摩》 卷里多清詞。又聞凈土落花深四寸,暝目觀想尤神馳。
這里的三藏,是指佛教典籍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的總稱。它包括佛教的全部教義?!啊毒S摩》卷”,即佛教經典《維摩詰所說經》,簡稱《維摩經》。
這是說,對于佛教典籍,包括經藏、律藏和論藏等三藏我都讀過了,最令人欣喜的是《維摩經》。因為,那里有許多清麗的詞句。又聽說那極樂世界(即凈土)落花積有四寸厚。于是,我就閉目想象這個美景,更令人心馳神往。
詩人于此由眼前的落花想到佛典,又想到佛典中的《維摩經》,因為那里邊有“天女散花”的故事,進一步又聯想到佛國的落花景象。于是乎神魂出竅了,去游賞西天佛國更壯美的落花奇景。詩人讓自己神游了一番西天奇景之后,終于回到了中華大地,從幻想復歸現實,定神一想——
西方凈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漓漓! 安得樹有不盡之花 “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長是落花時!
綺語,有幾說,一說是佛家語,佛教認為穢雜不正之語,稱“綺語”;又一說,即綺麗詞語,乃本義之使用,與佛家無涉。漓漓,原指水流滔滔的樣子,此指言辭之滔滔不絕。更雨所好者,它化用佛典中成語?!睹罘ㄉ徣A經》有云:“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其中的“雨”,讀yù遇,名作動用,像雨一般落下。
這是說,那西方清凈的佛國,實際上是不可能去的,還不如借它的清麗詞語,揮灑淋漓地來寫我的詩吧! 怎能使樹上長出無窮無盡的鮮花,繼續(xù)灑下又新又好的花來,讓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成為落花的季節(jié)。
詩人要借佛家“綺語”來賦自己的詩歌,究竟為什么呢?
這就是要用詩來表達詩人對落花之喜愛之心,也要用詩來寄予希望,期望年年季季都是落花時節(jié)。實際上,也是希望好花常年盛開。因為,只有花開才有花落吆,沒有常年盛開之花,何來常年之落花?
所以說,詩尾這幾句正體現了作者的真意:一反流俗,極贊落花之奇美!
* * * *
這首雜言歌行體詩歌,有一點值得大家特別重視。這就是詩人在篇首的頭一句就點出來的“西郊落花天下奇”中的“奇”字。可以說,在通篇都在寫這個“奇”字:從立意構思到各種手法運用、遣詞使事,以及詩境的營造,無不體現這個“奇”。其中特別突出的是這樣兩點:——
一是立意特奇
詩的立意所以說它特奇,是由于它的不隨流俗,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你看,社會習俗,好在艷春時去探花、賞花,詩人卻是在“春去也”之際去送春,去賞落英;人們喜歡觀賞盛花,稱贊盛開之美;而他卻好賞落花,大贊落花之奇觀;對于落花,自古只有惋惜之情,賦以惜花之詩,而詩人適得其反,卻洋溢喜悅之情,詠落花、贊落花,偏偏大寫落花詩。
這種種還不算奇特的立意嗎?為什么要作這種異想天開的立意呢?這是因為龔自珍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近代開山作家“;他是要通過北京西郊海棠花落英時節(jié)那種瑰奇壯麗景象,寄托自己不愿“共流俗”,主張改革現實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新觀念。
二是手法奇妙
這里主要是三點:①設喻奇特。超時空地使用仙俗、古今、天地和中外各種比喻資料,且不斷地一個接一個地爆炸性地使用,把氣氛渲染得濃濃的,把形容達到極至境地。②語言瑰奇。參差錯落的句型,從七言擴張到十三言長句;大量的夸張言辭,如“八萬四千天女傾胭脂”和“三十六界無一青娥眉”等等;還有對仗加排比等。③想象奇詭。詩中之想象,不光是豐富,而是達到奇特而詭異的程度:把落花奇觀同澎湃大潮聯系起來,已覺不凡;又把落花同佛典、佛國、凈土、凈國連接著,就令人深感為奇了;再將落花奇觀,又同人生憂患掛上了鉤,就更奇了。除此之外,還有更稱奇思異想的是:竟要求造物主來個天天落花、月月落花、季季落花、年年落花,以至落花常在——實際是要改革之花常開!
這首詩,真可謂用“奇”字綴成的“奇詩”! 它就是由特奇的立意、奇巧的構思、奇設的比喻和瑰奇的言辭,以及奇詭的想象,構成了詩歌奇妙的意境,從而給人以奇特又奇特的美的享受。
上一篇:《兩宋詩歌·葉適·西山》鑒賞
下一篇:《遼金元詩歌·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選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