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凡禮
淮襄州郡盡歸降, 鼙鼓喧天入古杭。
國母已無心聽政, 書生空有淚成行。
汪元量
《醉歌》共十首,作于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二三月間。第一首寫呂文煥困守襄陽。第二首寫呂文煥以襄陽降元,時為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二月。
本詩接第二首寫。首句言襄陽失守后形勢急轉直下。自那時至德祐元年底,元兵入漢陽,黃州以下沿江諸郡多望風納降,元兵入建康,破常州、蘇州。第二句寫元兵進入杭州境內,形勢更險惡。鼙(pí)鼓,小鼓和大鼓,指戰鼓。“喧天”寫元兵在行進中,大鼓和小鼓有節奏地敲打,形成強大的聲勢,顯示其威力。“入”,長驅直入,沒有遇到抵抗。杭州具有悠久的歷史,秦始皇已設余杭縣。據《宋史》,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元兵駐皋亭山,距杭州城只有二十里。此二句秉筆直書,意在暴露統治者的誤國。
第三句寫宋最高統治者太皇太后謝氏。宋度宗死,恭帝即位,以年幼,由祖母謝氏聽政。“無心”言謝氏不能集中精力應付危局。“無心”之前,拈出一個“已”字,非常準確。謝氏當國之初,還是想為國家做些事,由于她缺乏臨政能力和經驗,分不清良莠,為宰相權奸所愚弄,久而久之,遂擺脫不開,無可奈何,只得聽之任之。作者按照歷史本來的面貌寫謝后。但是,他絲毫沒有寬恕謝氏罪過的意思。在作者看來,只要謝氏振作起來,重用忠良善謀之士,倚靠東南地區豐厚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國事未嘗不可為。謝氏不出此,在歷史最為嚴峻的時刻,竟放棄自己的責任,置第四句所提到的“書生”們的愛國愿望于不顧,其結果只能是斷送宋代江山。書生包括汪元量自己,書生們權不在手,有意回天天不應,只有用流不盡的淚水抒發內心的郁憤,沉痛已極。
《醉歌》的“醉”,出屈原“眾人皆醉”。宋統治集團的醉夢昏昏,埋葬了三百多年的社稷,這就是《醉歌》的主題。作者用親身經歷表達了這個主題,給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鑒的深刻教訓。
上一篇:魯同群《酹江月》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李廷先《采桑子》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