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吳嘉紀·海潮嘆》鑒賞
吳嘉紀
颶風激潮潮怒來,高如云山聲如雷。
沿海人家數千里,雞犬草木同時死。
南場尸漂北場路,一半先隨落潮去。
產業蕩盡水煙深,陰雨颯颯鬼號呼。
堤邊幾人魂乍醒,只愁征課促殘生。
斂錢墮淚送總催,代往運司陳此情。
總催醉飽入官舍,身作難民泣階下。
述異告災誰見憐?體肥反遭官長罵。
這首詩寫作背景是:康熙四年(1665)七月三日,蘇北沿海地區,遭到了一次特大臺風(也叫颶風)襲擊,經歷三天三夜,大風才平息。大風卷巨浪,海潮高涌,蕩沒無數亭場房舍,鹽民死者達數萬人。風息潮退后,留下一片災象:鹽場盡淤泥,草木全枯焦,人畜尸體陳野,慘象實不忍睹。
詩人就是把這個風災潮害事件,用實錄式的“新樂府體”反映了出來,故稱之為《海潮嘆》。這個“嘆”字的含意,在此并非“一唱三嘆”之“歎”,而是嘆息之“嘆”。因為在過去,“歎”與“嘆”二字含義不同。《說文》段注云:“歎,與喜樂為類;嘆,與怒哀為類。”所以,通行辭書把“嘆”(嘆),訓為“吞嘆”,即“吞其嘆而不能發”的意思。
****
這首七言歌行體的新樂府詩,文辭淺近,主題鮮明,不用詳解,就可掌握。因此,本篇只作略講如下幾點——
一、基本內容與段落層次
詩篇描寫了康熙四年沿海地區鹽民們所遭受的風災潮害和盤剝之苦,一片慘象,歷歷在目。
詩篇結構簡潔,分兩個層次加以反映,即:前八句寫深重臺災;后八句,敘人災更兇。其具體內容是:
前半首,天災深重——
風激潮涌,如山似雷,波及數千里,盡是樹拔場蕩,犬死人亡,尸漂鬼號。你看,這場風災潮害多么嚴重! 真是災民處于水深風烈之中呵!
后半首,人禍更烈——
天災固然嚴重,而人禍給災民帶來的苦難更深。你想:堤邊殘生剛剛蘇醒,逼命的“總催”即來征稅催賦,災民泣告階下,根本不予理睬,請代向上司報災,反遭一頓訓斥。這還不比天災更兇殘、更酷虐嗎?天災毀表損身,人禍則害理傷心,會使劫后余生者失去求生意志,其禍害確是更大更甚!
二、幾處疑難詞句詮釋
北場路——場,原指鹽場。泰州一帶產鹽地區,較大的村鎮,也稱“場”。這里泛指村鎮,如“北村”、“南莊”等。路,是地區、方面的意思。如“外路人”,即指外地區人。
水煙深——水面上的蒸氣凝成了水霧,極濃極濃,十分深厚。此深,厚也。
體肥——是肥胖的官長。把“體肥”置于“反遭”之前,而不是放在“官長”這個名詞之后,是為了適應詩歌聲律的需要而顛倒了詞序。這一句的意思是,“反遭體肥的官長斥罵”。
殘生與產業——殘生,即劫后余生。產業,不是廣義的生產事業,此處專指煮鹽生產。
總催與運司——前者,指催收糧稅的總管;后者是指鹽運司,管理鹽場事務的長官。
三、本詩之題旨所在:
這首詩的題旨是鮮明的,不會被曲解,也不容曲解。它反映了沿海鹽民備受天災人禍之苦,民不聊生;它也揭露了清廷統治者及其下層官吏的擾民酷政。
這首詩的主題,也代表了吳嘉紀很大一部分詩作的主題。他的一些反映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大都采用樂府體來寫的。除了這首《海潮嘆》之外,還有《朝雨下》、《凄風行》、《臨場歌》、《碾傭歌》、《糧船婦》、《催麥村》和《風潮行》等等,都值得重視。他的詩,不僅反映了民族感情,更多的是表現了階級矛盾,對封建剝削的罪惡,進行了真切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正因為如此,清代有不少人都為他的詩集《陋軒詩》作序,指出吳詩具有很充實的濃烈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性,譽為“……,吳子之以詩為史也! 雖少陵(杜甫)賦《兵車》、次山(元結)詠《舂陵》、何以過?”(陸廷掄語)的確,吳詩中具有杜甫、元結詩作中的那種“詩史精神”。但可惜,當今有些文學史,卻將他擠在一群詩人中,用一句話帶了過去,并未給予必要的重視。
四、吳詩的藝術風格:
對于吳嘉紀詩歌,古今都有若干評議,有論其詩之價值的,也有評其詩歌風格和特色的。今將古人評價和今人論說,一并摘錄于下。
一、古人評價:
《清史稿·文苑傳》評吳嘉紀詩風是:
工為嚴冷之辭,……凄逸幽奧,能變通陳跡,自為一家。
鄭方坤《陋軒詩鈔·小傳》中評:
……所撰今樂府,尤凄急幽奧,皆變通陳跡,自立一宗。
陸德輿《養一齋詩話》云:
(吳詩) 字字入人心腑,得陶杜之真衣缽。
二、今人論說:
劉大杰認為:
吳嘉紀是清代杰出的詩人。其詩具有充實的社會內容,繼承了樂府歌辭和杜甫、白居易詩歌的優良傳統; 而以深厚的工力,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遒勁的風格,創造出他自己的藝術特色。
( 《中國文學發展史》 <下>)
游國恩、王起和蕭滌非等認為:
他的詩運思深刻,措辭雋潔樸素,不事雕飾,不用典故; 樂府詩篇具有 “危苦嚴冷”、“凄急幽奧” 的風格特點。
( 《中國文學史》 <四>)
我認為這兩種評價是公允的,符合吳詩實際狀況的,應當為我們所采納。
上一篇:《唐五代詞·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鑒賞
下一篇:《明代詩歌·何白·淮上歸興》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