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查慎行·村家四月詞(十首選三)》鑒賞
查慎行
其 一
小滿初過上簇遲,落山肥繭白于脂。
費他三幼占風色,二月前頭早賣絲。
其 二
野老籬邊獨一家,臥聞隔竹響繅車;
開窗自起看風雨,日在墻東苦楝花。
其 三
山妻赤腳子蓬頭,從此勞勞直過秋。
海角為農知更苦,合家筋力替耕牛。
這是一個十首的組詩,這里選讀其中的三首。全組詩均為于農歷四月在農村中所見、所聞和所感之實錄。
這組詩以白描手法賦寫,不尚藻麗,卻能“意無不伸,辭無不達”,既通俗又形象,很能體現查慎行詩作的基本特色。
****
三首詩手法和風格基本相同,這里擬重點講解“小滿初過”一首,其余幾首略點一下,即可理解。
其 一(原列第四)
小滿初過上簇遲,落山肥繭白于脂。費他三幼占風色,二月前頭早賣絲。
上簇,即指蠶兒“上山”。簇,蠶簇,供蠶結繭的用具,一般用禾桿、草繩和竹片制成。就是說,農歷小滿節氣剛剛過去,蠶兒就“上山了”,當它在“山”上完成結繭任務下來時,全體肥白滾胖,活像一團凝脂。這是前二句的大意。小滿,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即農歷四月上旬。據《懶真子錄》云:“小滿,四月中,謂麥之氣,至此方小滿而未熟也。”也正是蠶兒即將上簇之時。
后二句的上句說,再經過幾次“蠶眠”之后即可收繭了。這里的三幼,作者自注:“三幼,即三眠也。”所謂蠶眠,是指蠶蛻皮前不動不食的狀態。蠶初由卵孵化時,體生黑毛,稍長后則蛻皮,此之前體略透明,不食不動,俗謂之“眠”。約隔六七日眠一次,凡眠四次,第四次,稱為“大眠”。這大眠后約八日,即上簇結繭。
下句是說,不待蠶結繭,早在二月以前,就已出售了,即“賣青”了。也就是說,當蠶農辛辛苦苦養到可以收繭繅絲的大好時光,可是,蠶絲早早賣與了絲商或別的什么有錢的人了。
****
這首詩以白描素寫手法,哀嘆蠶農“賣青”之苦。詩尾末句點了此詩的主旨。詩人在詩中如實地反映了蠶農辛勤養蠶經歷,特別寫了蠶兒上簇結繭的良好狀況,當繭經“三幼”和大眠之后,正可收獲成果之際,卻“發現”自己早在三、四個月前,就已將蠶繭賣給別人了。有好收成也得不到實利,為什么?詩歌在此觸及了當時社會貧困之實質性根由,即:蠶農深受高利貸者與商業資本的盤剝。這條“窮根”不徹底挖掉,農村里蠶農和農民,永世不得翻身。這正是查詩給人們送去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信息。
****
其 二(原列第五)
野老蘺邊獨一家,臥聞隔竹響繅車; 開窗自起看風雨,日在墻東苦楝花。
一、釋詞:
野老——即村翁,村居老人。《陔馀叢考·野老》:“詩人多用野老字,不過謂田野老人耳。”有時也作老人自稱的謙詞。杜甫《哀江頭》詩云:“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繅車——繅,(sāo騷),煮蠶繭抽絲,如繅絲。繅車,即用以繅絲之車子。
自起——起,此指起床。自起,即自我早晨起床。
苦楝——即楝樹之別名。落葉喬木,春季開花,果實橢圓形,種子、花、葉、樹皮均可入藥。木質堅實,可用來制造家具、樂器、舟車和農具等。
二、語譯:
樹居老翁在籬邊獨住,
早晨還未起床
就聽見隆隆的聲響;
原是竹叢那邊
蠶娘們正在繅絲。
待我起身打開窗戶,
瞧瞧今天有否風雨時;
那紅彤彤的太陽,
卻早已掛在墻東
高高的苦楝樹梢上。
三、題旨:
摹寫鄉村獨居老人的簡樸生活,也可能作者自況。同時,詩篇通過鄉間野老生活的描寫,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四月鄉村養蠶繅絲的忙碌景況。
****
其 三(原列第十)
山妻赤腳子蓬頭,從此勞勞直過秋。海角為農知更苦,合家筋力替耕牛。
一、釋詞:
勞勞——勞,即勤也,此乃“勞”之本義。《爾雅·釋詁》:“勞,勤也。舍人注曰:勞,力極也。”這里,勞、勞二字連用,意即辛勞之極。陳陶《渡浙江詩》云:“壯心殊未展,登步漫勞勞”。
海角——指荒涼僻遠之海邊。
合家筋力——筋力,即勞動力。勞其筋力者略稱“勞力”。“合家筋力”,就是全家的勞動力。
二、語譯:
聳天的苦楝樹啊,
紫花剛剛開過;
家家戶戶、男女老少,
蓬頭赤腳忙著農活做。
從此后,
整日價勤勤苦苦、勞勞碌碌,
一直忙到秋蟲鳴、秋葉落。
在荒僻的海邊務農,
比起別地更多坎坷——
不說風災水禍,就是無牛缺馬,
真是苦水盈河、酸淚漫坡:
運肥搬谷全仗背馱;
即使翻耕耘籽,
那一副副重犁也用人拖!
三、題旨:
描寫了海邊農耕的艱辛,從四月開始,一直忙到秋后,由于貧困,無力用耕畜種田,只得全仗人力。這就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即清代前期)沿海地區農民的苦況。
****
查慎行詩歌,大都記寫羈旅感受、見聞和自然景色,也有不少反映現實生活和國家時事的篇什,其中有若干優秀作品。這組描述農村景況的詩篇,為什么能以白描手法,寫得如此真切而生動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來自民間,頗知農村實況,也深解民生疾苦。詩人自己就曾在一首詩中說過:
我從田間來,疾苦粗能言。請陳東南事,約略得其端……私租入富室,公稅輸縣官,所余尚無幾,未足償勤拳。況逢水旱加,往往多顛連。逃亡等無地,芻牧肯見憐?
( 《憫農詩和朱恒齋比部》)
并且,他早期從軍行走黔、楚等地,聞多見廣;中年又漫游了中州各處,游蹤所至,發之于詩,故詩篇多抒真情真景和真切感受。
上一篇:《清代、近代詞·張惠言·木蘭花慢·楊花》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劉辰翁·柳梢青·春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