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這是白詩中的名篇,向為人們所傳頌。詩前后兩句的取向基本相同,都是分別描寫天上和地下的景色,所不同的是前兩句寫黃昏,后兩句寫夜景。
首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寫得極優美形象壯麗,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余地。“道”,原應解釋為“條”,如用霞光萬道形容初升的或下墜的太陽的光芒四射,但這里的“一道”,卻以理解為最后的一線陽光更貼切。這一點如果我們聯系后面的“殘陽鋪水中”來看就更清楚了。“殘陽”,即夕陽,傍晚的太陽,在這里,更具體地說就是靠近地平線的太陽,因為唯有這樣的太陽,她的光線才給人以有如貼在地面、鋪在江中的感覺。由此可見,這句詩中的“道”、“殘”、“鋪”三個字用得是多么生動、形象和準確。她簡直給人們畫出一幅殘陽的立體圖。
第二句寫因西邊的江岸高,阻擋了殘陽照射西邊一半的江水,因而出現了“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奇觀。“瑟瑟”,原是出自西域的碧綠色寶珠,這里用來形容深綠色的江水。用“瑟瑟”與“紅”形容江水,使人感到既清涼幽靜,又華美熱鬧,有如仙山勝景,煞是可愛。
后兩句寫夜景。抬頭遠望,一彎新月垂掛西天;低頭俯察,江邊的花草叢中露珠點點,在月光的映照下,閃閃發光,有如顆顆珍珠。這是一個多美妙的夜景啊!
此詩被譽為“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清御選《唐宋詩醇》)、“麗絕、韻絕,令人神往”(清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白居易筆下的秋江晚景,的確令人傾倒。
不少人以為此詩后兩句寫“深宵”夜景,這是不正確的,九月初三月是低懸西天,初夜就落山了,“深宵”已無月影可言。
此詩寫作時間地點,或以為作于長慶元年(821)游長安曲江,或以為作于長慶二年赴杭州途中,均屬臆測。神州大地何處無佳境!我看不必落實。此詩實是作者善于鋪陳描繪祖國名山大川的又一例證。
上一篇: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