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岳·滿江紅》原文賞析
憶 舊
脈脈蒙蒙,是誰把、繁華吹去? 斜陽外,故家亭榭,亂煙凝佇。仿佛細聞絲竹響,飄零碎落銀燈雨。記當場、一曲《牡丹亭》,銷魂侶。
錦幛里,春無數。綺席畔,人如許。幾番趁遍了,差池燕羽。有恨羅裙尋畫屧,無情紈扇消 《 金縷》。問溪邊、一帶白楊花,應能語。
陳維岳少年時家道衰落,此后惟刻苦勵學,潛心詩文。這首詞題名“憶舊”,系詞人追念舊日歌舞繁華、春情駘蕩之作。
上片起句領起全詞。“脈脈蒙蒙,是誰把、繁華吹去?”詞人在一片昏暗暮色之中,靜默無言,心底深處暗暗發出一個令人沉思的問語: 是誰把昔日的繁華吹得風流云散,“脈脈”,相視無語。《古詩十九首》: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蒙蒙”,昏暗不明。問句冠以判斷詞“是”字,陡然增強語氣,含有追問到底、探明究竟的詰問之意。起句造出如煙似夢般的空靈意境,給全詞定下了一個哀怨憂傷的感情基調。接著,詞人穿過迷蒙煙雨,走近故家亭榭,凝想舊遠,悠然神往,身心沉浸到對往昔繁華的追憶中去。“凝佇”,久立凝思。史達祖《桃源憶故人》: “十五年來凝佇,彈盡胭脂雨。”有什么值得追憶的呢? “仿佛細聞絲竹響,飄零碎落銀燈雨”,意謂此時好象輕微地聽到當日美妙動人的音樂,音韻多么悠揚,歌聲多么宛轉;晚風一陣一陣,燈火一閃一閃,淅瀝雨點在檐下燭影中飄灑碎落。這里“仿佛”一詞用得極妙,有聽不真切、隱約依稀之意,使追憶時的恍惚神情畢現眼前。歇拍二句,寫記得夜宴正酣時刻,自己與情侶被一曲《牡丹亭》感動得如醉如癡,心痛神馳。“銷魂侶”一語,既表現戀人情侶受愛情戲曲感染之深,又從中透露好景不常、鴛鴦將被拆散的信息。
下片四句,繼續追憶舊日的繁華: “錦幛里,春無數。綺席畔,人如許。”這是抒寫喜慶日子里的幸福感受。華宴大開,祝賀的賓客紛至沓來; 喜幛高掛,說不盡的風流溫馨。接下去,翻進一層,回味過去愛情生活的甜蜜滋味,“幾番趁遍了,差池燕羽”。詞人和所愛的情侶經常形影不離,嬉戲調笑,多么情歡意愜!“趁”,追逐之意,杜甫《題鄭縣亭子》有“花底山蜂也趁人”之句。“遍”,普遍、到處之意。“差池燕羽”,從《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化出,燕兒成雙結對,尾翼張舒不齊,喻儔侶兩情依依,互不分離。“有恨”以下,折入現在,詞人由“凝佇”轉為發抒一腔愁怨。這一對句含思凄苦,柔腸百轉:連舊日情侶的衣釵鞋履都尋覓不著,令人生恨不已,縱然面前玉立美女嬌聲一曲《金縷》,也無情無緒去享受消用。句中的“尋”是李清照式的“尋尋覓覓”,尋覓不著,惘然惆悵,故“有恨”發生。如果人去物在,睹(見) 物傷情,那就該用“睹 (見)”字而不該用 “尋”字了。“羅裙”、“紈扇”,都是女子的代稱。“屧”,古代鞋中的木底,泛指鞋。“消”,消受之意。白居易《哭從弟》詩: “一片綠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 ”結拍兩句,照應開頭,以花解語作答起首的有力問句,極盡委婉曲折之致。暮春時日,詢問溪邊簇簇似雪的楊花,它該會訴說是誰把繁華吹走的。這里把楊花擬人化,把楊花寫得象人那樣具有靈性,無情而似有情。唐代詩人王建有《望夫石》一詩: “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石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問溪邊、一帶白楊花,應能語”似從“行人歸來石應語”化用而來,真是絕妙好辭。最后,行人歸來石頭能否說話,楊花啟口回答沒有?兩個結句都是含悠悠不盡之意,別有一番凄然情味。令人讀來,感到在懷舊之中寄寓幾縷故國之思。
上一篇:《白樸十首·滿江紅》原文賞析
下一篇:《董以寧·滿江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