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李密·陳情表
臣密言: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2】:行年四歲,舅奪母志【3】。祖母劉,愍臣孤弱【4】,躬親撫養【5】。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6】, 至于成立【7】。既無叔伯,終鮮兄弟【8】。門衰祚薄,晚有兒息【9】。外無期功強近之親【10】、內無應門五尺之童【11】。煢煢孑立,形影相吊【12】。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13】。臣侍湯藥,未嘗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4】。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15】;后刺史臣榮【16】,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17】。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18】。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19】。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20】。詔書切峻,責臣逋慢【21】;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22】,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23】;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24】。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25】,凡在故老,猶蒙矜育【26】;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27】, 本圖宦達, 不矜名節 【28】。今臣亡國賤俘, 至微至陋【29】, 過蒙拔擢【30】, 寵命優渥, 豈敢盤桓, 有所希冀【31】?但以劉日薄西山 【32】, 氣息奄奄【33】, 人命危淺【34】, 朝不慮夕。臣無祖母, 無以至今日; 祖母無臣, 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 更相為命;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35】。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36】, 愿乞終養。臣之辛苦【37】,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38】, 皇天后土,實所共鑒【39】。
愿陛下矜愍愚誠, 聽臣微志 【40】。庶劉僥幸, 卒保余年【41】。臣生當隕首, 死當結草【42】。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43】, 謹拜表以聞。
【注釋】
【1】 險釁: 災難與禍患, 指命運不好。夙, 早。閔, 同“憫”, 憂患,指不幸的事情。
【2】 見背: 和我離背。即“死”的委婉說法。
【3】 行年; 年紀到了。志, 古人稱婦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為“守志”。“奪母志”指母親改嫁。
【4】 愍 (min): 通“憫”, 憐憫。孤; 幼年喪父。
【5】 躬親: 親自。
【6】 零丁: 即“伶仃”, 孤苦無依的樣子。
【7】 成立: 成人。
【8】 終, 這里是“又”的意思。鮮: 少, 這里指沒有。
【9】 門衰: 門庭衰微。祚 (zuo): 福氣。息: 子。
【10】 期 (ji): 服喪一年。功: 服喪九個月叫“大功”, 服喪五個月叫“小功”。期、功均指近門親屬。強 (qiang) 近: 比較親近。
【11】 應門: 照看門戶。五尺: 漢代的五尺相當于現在的三市尺多。童, 通“僮”, 少年仆人。
【12】 煢煢 (qiong): 孤單的樣子。吊: 安慰, 慰問。
【13】 夙: 平常。嬰: 纏繞。蓐 (ru) 同“褥”。
【14】 逮: 到。圣朝, 指晉朝。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
【15】太守:郡的長官。察:考察和推薦。孝廉:當時選拔官吏的科目。
【16】刺史:州的長官。
【17】無主:無人主持供養之事。赴命:從命。
【18】拜:任命。郎中:官名,在晉代是各曹司的長官。尋;不久。除:授職。洗(xian)馬:太子的侍從官。
【19】 猥:謙詞,鄙。東宮:太子居東宮,指太子。隕:掉下。
【20】具:全。以:用。聞:報告。
【21】切峻:急切而嚴厲。逋:逃亡。慢:輕慢。
【22】州司:州官。
【23】篤[du]:深厚,這里指病重。
【24】告訴:向長官申訴。
【25】伏惟:敬語,伏地思量。
【26】故老:本指年老多閱歷的人。這里指年老的人。矜:通“憐”,憐憫,育,撫育。
【27】偽朝:指三國時的蜀漢。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漢曾任郎中和尚書郎。
【28】宦:做官。矜:夸耀。
【29】亡國賤俘:李密原在蜀做官,蜀被晉亡,故自稱亡國賤俘。
【30】拔擢:提拔。
【31】盤桓:遲疑不決的樣子。希冀:非分的企圖。
【32】薄:迫近。太陽接近西山。喻人年老將死。
【33】奄奄:氣息微弱,將要斷絕的樣子。
【34】危淺:危急,活不長。
【35】是以:以是,因此。區區,摯愛。廢遠:廢掉奉養而遠離。
【36】烏鳥:即烏鴉。相傳烏鴉能反哺其母,故常用來比喻人的孝心。
【37】辛苦:辛酸苦楚。這里指困難處境。
【38】牧伯,古代稱一州的長官為牧,又稱方伯。二州牧伯:即指上文的太守逵、刺史榮。
【39】皇天后土:指天和地。鑒:察。
【40】矜愍:同情。愚:謙詞。聽:準許。
【41】庶:或許。卒:終。
【42】結草:春秋時晉大夫魏顆的父親魏武子臨終遺囑要將寵妾殉葬。魏顆沒有照辦,而是將其改嫁。后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戰,見一老人結草把杜回絆倒,因而將杜回擒獲。夜間夢見老人,自稱是魏武子寵妾的父親, 特來報恩。這一故事見 《左傳·宣公十年》。后代就以“結草”表示死后報恩。
【43】 不勝: 不盡。犬馬怖懼之情: 封建社會里做臣子的一種小心自卑的說法, 以犬馬自比。
【賞析】
李密此表是古典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也是早期駢體文的著名篇什。千百年來, 一直受到歷代文人的重視。早在南朝時的梁朝, 肖統就將其收入《昭明文選》。此后 《古文觀止》、《駢體文鈔》等文集也選錄此文。后人稱其語言委婉, 感情真摯,“沛然從肺腑中流出, 殊不見斧鑿痕” (李格非語, 見惠洪《冷齋夜話》卷3)。
表文要求“標著事緒, 明白而告乎上也”。(《文章緣起》) 李密此表旨在辭解征召, 其理由是“臣無祖母, 無以至今日; 祖母無臣, 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 更相為命, 是以區區, 不能廢離”。全表以此為據, 言切意真, 主題鮮明。
表中始言“不能廢離”終養其祖母的原因, 六月喪父, 四歲母親改嫁,家無兄弟叔伯,“零丁孤苦”, 只得依命祖母劉氏。且其幼年凄苦,“少多疾病”, 九歲尚不能走路。祖母撫養他成人后, 因年高而“夙嬰疾病”, 因此, 侍奉湯藥, 只有李密。如此景況, 怎能應召?
次言朝廷應召與祖母病篤的矛盾, 盡管李密“不能廢離”祖母。可晉廷仍“詔書特下”, 初授郎中, 尋除洗馬。李密因祖母病重而“具表以聞, 辭不就職”, 但詔書又下, 措辭“切峻”, 郡縣逼迫, 州司催促,“急于星火”,使他“欲奉詔奔馳, 則劉病日篤; 欲茍順私情, 則告訴不許,”進退兩難,“實為狼狽”。
最后再次申述辭解的原因。一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方針, 凡屬故老, 可得哀憐養育, 祖母劉氏, 最為孤苦, 當然應受朝廷恩澤, 得到終養。二是表明自己辭不就職, 并非“有所希冀”, 心懷“逋慢”, 全因“祖母無臣, 無以終余年”之故。以區區之心奉養年高病篤的祖母, 正是奉行“圣朝”孝治的具體表現。這樣陳述, 既可解朝廷猜疑, 又使請乞終養的理由有了政策依據, 使養親與赴命的矛盾得以合理解決。三是委婉說明自己已屆中年, 祖母即將百齡。因此, 盡節于朝廷的時間還長, 報答祖母的撫育之恩的日子卻屈指可數。況且,“臣之辛苦, 非獨蜀之人士等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也是 “皇天后土”所共鑒。可見“不能廢離”, 確屬實情。逮至祖母百年之后, 當效犬馬之勞, 隕首不惜。
李密上表請解的真正原因, 并非都是祖母病篤。更主要的是當時的政治境況。首先, 李密家為蜀人,對諸葛亮在蜀國的文治武功自有深情。李密從小以“孝謹”聞名鄉曲,且“治《春秋左傳》,博覽《五經》,多所通涉,機警辨捷,辭義響起”(《華陽國志》,被同學譽為子游與子夏。其才氣在當時是出類拔萃的,以年少俊彥,仕蜀國為郎官,曾多次奉使于吳,頗受吳主及群臣贊賞。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成了“亡國賤俘”,這對“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的李密,不無悲憤之思。其次,司馬氏滅蜀后,為防止蜀國舊臣東山再起,便將蜀之故臣通通召至洛陽,委職制用,司馬氏的用心李密了然有知,自然不肯輕就晉之銜紲!但是,不愿事晉的思想又切切不可流露,故以祖孫更依為命為由,再次上表乞免赴召。
感情真摯,是本表張虛掩實、感人肺腑的力量所在。奉養祖母,對李密來說雖是事實,但并不是他不能就職的真正原因。此前他仕于蜀國,并未因此而妨事,何獨晉召而不能“廢離”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愿事晉;奉事祖母,只不過借口而已。但由于敘述其“更相為命”的情況相當真切,便喧賓以掩其主。李密幼時的孤苦,祖母暮年的凄清,言之令人動情,讀之催人淚下。祖母把他撫養成人,而今心力耗盡“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此情此景,怎能投身仕途,置祖母于不顧呢?烏鴉尚有反哺報恩之情,何況人呢?情深辭切,巧妙地掩飾了“辭不赴命”的真實思想。由于敘事真切,感情真摯,盡管作者不著意抒情,卻情透紙背,溢于言表,感人肺腑,催人心脾。所以晉武帝覽此表后嘆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其征召(《晉書·李密傳》)。晉武帝為“嘉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奉膳”(《華陽國志》)。
語言簡潔精辟是本文突出的又一特點。“表中眼目,全在破題,要在盡題意,又忌太露……大抵表文,以簡潔精致為先,用事忌深僻,造語忌纖巧,鋪敘忌繁冗”(吳訥《文章辨體》)。準此以觀此表,造語皆合表文要求。本表的破題全在最后,其中“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離”是全表的眼目所在,這幾句“見盡題意”又不過于顯露。為說明祖母“余年”也不長久,效力之時,指日可待,便又補充說“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從立意上看,嚴密、深刻、無懈可擊;從造語上看,字字精確,無可移易。句句中的,毫不纖巧。另外,本文用典,既少又簡,全篇只用“烏鴉反晡”、“結草還報”兩個典故。這種典故普遍為人們所知曉,既不高深又很典雅,這在駢文中并不多見。
從全篇來看,用語也十分樸實精致。《文心雕龍·章表》篇說“然懇惻者辭為心使,浮侈者情為文使,繁約得正,華實相勝,唇吻不滯,則中律矣”。表文以簡潔精致為先,故以四言為主。然而隨著感情的迭宕,表意精確的需要,又雜以五至九言,這是“辭為心使”之必然。如敘幼弱時候的“零丁孤苦”, 則是“生孩六月, 慈父見背, 行年四歲, 舅奪母志”,“臣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把孤弱情況寫得歷歷在目。其成人之后的凄苦則是“既無叔伯, 終解兄弟; 門衰祚薄,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煢煢孑立, 形影相吊”。形象地寫出了孤身只影、窮困無依的情形。寫祖母劉氏的年老多病則是“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 朝不慮夕”, 生動地表現出劉氏病篤, 岌岌可危的情景。再如寫征召急催引起的矛盾, 則是“詔書切峻, 責臣逋慢”、“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之進退, 實為狼狽”——文中無論長句短句, 概出自“懇惻”之情, 無論寫己寫劉, 還是敘述急召, 都是言其真情, 所以文不浮侈,“繁約得正, 華實相勝”, 使人讀之,“唇吻不滯”。
本文語言新穎貼切, 膾炙人口, 許多作為成語為后世廣泛應用, 如“煢煢孑立, 形影相吊”,“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人命危淺, 朝不慮夕”等。
上一篇:《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李密·陳情表》鑒賞
下一篇:《古文·隆中對》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