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惲·鷓鴣引》原文賞析
贈馭說高秀英
短短羅袿淡淡妝,拂開紅袖便當場。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談霏玉有香。由漢魏,到隋唐,誰教若輩管興亡?百年總是逢場戲,拍板門錘未易當。
關漢卿散曲《南呂一枝花·贈珠簾秀》和王惲詞《浣溪沙·贈朱簾繡》,所贊藝人名字雖有一字之差,但很可能即同一人。關作在文學史上傳為美談,王作惜鮮為人知。其實王惲寫給女藝人的詞很不少,如贈歌者劉氏的《喜遷鶯》(秋懷誰寫)、贈樂籍張惠英的《鷓鴣引》(秋水芙蓉鏡里仙)、贈歌者李蘭英的《鷓鴣引》(花草《離騷》試品量)、(拾翠仙洲野興長)和本篇都是。諸篇以這首《鷓鴣引》最有特色。
況周頤《蕙風詞話》論此詞說:“馭說即說書。此詞清渾超逸,近兩宋風格。”曲藝中的說書,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發展到兩宋形成繁榮的局面。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民間說書的有講史、小說、說諢話、說三分(說三國故事)、五代史幾類,其中說歷史故事的就占五分之三。南宋、金、元講史之風仍然不衰。吳自牧《夢粱錄》說:“講史書者,謂講說《通鑒》、漢唐歷代書史文傳、興廢戰爭之事。”王惲所贊說書藝人高秀英就是講史的。
在宋、金、元屈指可數的幾篇詠說書的詩詞中,王惲之作又別樹一幟。在他之前,陸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劉克莊《田舍即事》、麻九疇《俳優》等詩或如風俗畫,或僅就事抒感,都沒有著眼于說書者本人。王惲《鷓鴣引》上片卻是專寫高秀英的。“短短羅袿淡淡妝,拂開紅袖便當場。”前一句寫女藝人的品貌,后一句寫她登臺說書。“袿”,女子上衣。宋玉《神女賦》寫美女有“振繡衣,被袿裳”之句。高秀英穿的是薄薄的絲褂子,故稱羅袿。從下句袖色可知衣為紅色。上衣短,其裙必長。“短短”是由對比而得的印象。詞人用四個字便寫出了高氏體態之美。她容色天成,故不須濃抹粉黛。“淡淡妝”使她顯得分外高雅。“當場”,意同陸游詩“負鼓盲翁正作場”的“作場”,指對眾說書。說書時藝人要借助手勢表情達意,紅袖一拂,正是寫其優雅的姿態。“掩翻”二句是以華麗的對偶句來表現高秀英說唱造詣很高。她手里的道具是一把紙扇。說到有詩、詞、曲的地方,她就唱起來,歌聲圓潤,象串串珍珠。“吹落”句是借典故形容其講說故事,沁人心脾。《晉書·胡毋輔之傳》比喻言談之美曾說:“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絕。”因為說書者是女子,所以詞人夸她口齒生香,吐辭輕快流利,如飛玉屑。
下片轉入詠高秀英說書的內容,并通過聽時的感受,寫其技藝感人。善講史者能用生動的故事調說歷史人物的際遇、戰爭的變化、國家的興亡,對聽眾富有吸引力。劉克莊描寫過聽說楚漢戰爭的生活小景,他說:“兒女相攜看市優,縱談楚漢割鴻溝。山河不暇為渠借,聽到虞姬直是愁。”(《田舍即事》)高秀英說的是從漢至唐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歷史,中間有多少朝代更替,被她講得有聲有色,歷歷如繪,因而詞人感嘆“誰教若輩(汝輩)管興亡”。末兩句“百年總是逢場戲,拍板門錘未易當”,既隱含人生感慨,又是贊說書技藝超群。語出《傳燈錄》“竿木隨身,逢場作戲”。拍板是一種木制的打擊樂器,歌唱時用以按拍。門錘即敲門的槌子。這兩種東西都和講唱有關。傅榦注蘇軾《南歌子》“借君拍板與門槌”說:梁武帝請志公和尚講經,志公推薦善講能唱的傅大士,他被從漁行召入宮內。梁武帝問他需要什么,他說只用拍板一具即可。隨后他執板唱經,唱畢而去。又一次,梁武帝欲召法師設齋禮佛,事先大家都不知道,而傅大士于做法事的當日清晨手持鐵錘,徑往梁宮,叩端門,先赴召。王惲以高秀英的講唱天賦聯想到傅大士的神異故事。宋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寫說書人的本領曾說:“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戰爭之事,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王詞說高秀英講唱“未易當”也是這個意思。王是元好問的弟子,元論詞主張學習蘇辛,并能汲取《花間》之長,可見王詞風格上的清渾超逸是與繼承傳統分不開的。
上一篇:《況周頤十首·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盧摯·黑漆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