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曾·木蘭花慢》原文賞析
西湖送春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算春色三分,半隨流水,半入塵埃。人生能幾歡笑,但相逢、尊酒莫相推。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繞珠圍。
彩云回首暗高臺。煙樹渺吟懷。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歸。西樓半簾斜日,怪銜春,燕子卻飛來。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雨驚回。
人人愛春光,愛春天西湖之美,但是,花開花落,春來春去,自然法則不可動搖,誰也無法推移節令的變遷。梁曾面對春光的消失,西湖美景的逝去,連同他在春天西湖里發生過的戀情,也如殘花一樣飄落,心底深處禁不住泛起陣陣惋惜、哀怨之情,因而寫成《木蘭花慢》 “西湖送春”,婉曲地表達出他對春天的西湖美景以及象春花一般美好的戀情消歇后的情感體驗。
全詞以“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發端。鮮花是春天的精靈,美的象征。花開,春景爛漫,點綴得西湖象少女般溫柔美妙; 花落,春事消歇,給西湖游人帶來失望、空漠的感受。詞人隱括了唐代詩人嚴惲的名句: “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落花》)這個名句,曾博得許多文人的贊賞,不厭其煩地運用過,如溫庭筠的《惜春詞》: “百舌問花花不語”,歐陽修的《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梁曾在這里幾乎將嚴惲詩全部承接過來,化詩句為詞句,寫春的歸去,更顯得婉曲。落花或隨流水飄去,或化為塵土,春色也就隨之而消失,“算春色三分”三句,進一步申足“為誰落”的詞意。面對春景的消逝,詞人產生了人生能有幾多歡笑的慨嘆: “人生能幾歡笑,但相逢、尊酒莫相推”(原作催,《詞品》卷六作“推”,良是,據改) 。唯有尊酒解愁,因此,與知己相逢時,應該痛快地暢飲,切莫推辭,以便排遣傷春的哀怨。“千古”二句是互文,意謂從古到今整個春天處處有芳草、綠樹、繁花圍繞,鋪天蓋地。詞的上片用了倒卷筆法,先寫送春的感受,反過來卻寫出與知己相逢在春天西湖 “幕天席地”、“翠繞珠圍”的環境里,因此說“尊酒莫相推”。
鑒賞本詞,讀到“但相逢”處,便會生出“相逢”者是誰的懸想。在上片里,是找不到答案的。當人們一讀到下片的“彩云回首暗高臺” 、“一枕青樓好夢”等句,便恍然大悟。“彩云”句,自晏幾道《臨江仙》詞的首句“夢后樓臺高鎖”、尾句“曾照彩云歸”蛻化出來的。彩云,當是詞人的戀人,他們曾相逢、相親在西湖里,但現在有煙樹阻隔,高臺上的戀人無法得見。因此,本詞除了寫春景以外,還寫戀情,戀情隨春景一起消逝,所以詞人加倍傷懷。“煙樹渺吟懷”,遠望濃密的煙樹,不見戀人,只得詠誦詩詞,發抒情懷。“拼一醉留春”三句,寫留春不住。用醉酒的辦法留春,而春卻在詞人酒醉時悄悄地歸去,后句的詞意,從前面的詞句中透出,愈加深婉。“西樓半簾斜日”三句,詞意來了個轉折,描寫春歸時還留下一線希望。“西樓”,與上文的“高臺”、下文的“青樓”映帶,也就是戀人的居處; 半卷珠簾,斜日映照,隱約可見。“怪銜春”,怪春、恨春。春天無情歸去,我恨它,然而“燕子卻飛來”,春燕飛回,給人們帶來一點暫時的希望和慰藉。“青樓好夢”,即姜夔《揚州慢》: “青樓夢好”,原出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戀人遙隔,春又歸去,詞人還想在夢境里追尋失去的歡娛,“一枕青樓夢好,又教風雨驚回。”偏偏又被風雨驚醒,這真是好夢不長,美景難久。詞的下片,多次轉折,詞意愈轉愈深,最后寫出夢幻的破滅,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美麗的西湖、美麗的戀人,都隨著春天的歸去而消逝了。詞人把自己這種難言的惆悵、失望的情感,細致地、婉曲地表達出來了。
這首詞,將觀賞西湖美景和追懷戀人綰合起來描寫,寫出詞人對美的追求以及美好事物消失后的失落感;詞中多處運化唐宋詩詞名句,采用倒卷,轉折筆法,因而全詞表情深婉,語言雋秀,楊慎稱賞此詞“格調俊雅,不讓宋人也。” (《詞品 》卷六) 評說的當。
上一篇:《張惠言·木蘭花慢》原文賞析
下一篇:《元好問·木蘭花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