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羽·水龍吟》原文賞析
畫師樊少云《羅漢觀瀑圖》,此大龍湫畔諾詎那應真故事也
九天垂下銀虹,悄無聲,向澄潭底。毒龍潛寐,醒來便到,人間游戲。佛說降龍,戒阿羅漢,來持半偈。到雁山勝處,龍湫瀑下,結四果,安禪地。
十丈危崖如洗。抱龍都,蒼寒水氣。朝陽光射,珠璣萬斛,幻成霞綺,靜極投虛,愔愔天籟,雷霆收起。笑普陀山趾,潮音圣洞,百靈狂沸。
如詞前小序所示,這是一首題畫之作。樊少云即近代著名畫家樊浩霖,曾任蘇州美專教授。他所畫的《羅漢觀瀑圖》取材于佛教故事。據朱彝尊《書五百羅漢名后記》載: “佛書諾俱那與其徒八百眾居震旦國,五百居天臺,三百居雁宕。” 小序中“此大龍湫畔諾詎那應真故事也”即指“三百居雁宕”事。雁宕山位浙江樂清縣,“大龍湫”是雁宕山中最著名的瀑布,四面懸空飛灑而下,高六十余丈。樊少云《羅漢觀瀑圖》畫的就是諾俱那羅漢來到雁宕山,觀看龍湫瀑布的場景。作者據此畫面,描寫龍湫瀑布的宏大壯觀,借佛典故事傳說,表現了 “靜極投虛”的人生哲理。
上闋起句直繪龍湫瀑布的壯觀:“九天垂下”,形容高空直瀉的氣勢,“銀虹”壯其色彩形狀。然而這瀑布雖氣勢宏大,卻“悄無聲,向澄潭底,毒龍潛寐”,從九天垂下后悄無聲息地沉入清澈的深潭底部,象一條毒龍藏起來睡去,瀑布從高處瀉下,其聲應轟然巨響才是,這里之所以說“悄無聲”,在契其畫面,因為繪畫是以訴諸視覺為特征,此其一;繪畫當然也可以通過巧妙的藝術構思,借助感覺移轉,傳達出聲音來,但本詞的主旨是動中的虛靜,瀑雖砰澗飛瀉, 而觀瀑的羅漢卻不為所動,“悄無聲”正言羅漢心中的虛靜,此其二。下面“醒來便到,人間游戲”是從“毒龍潛寐”的引申,為寫羅漢居雁宕張目過渡。毒龍到人間游戲,給人間造成危害,所以 “佛說降龍”,于是“戒阿羅漢,來持半偈”。“降龍”用佛教故事,謂以法力制服毒龍; 戒阿羅漢,指諾俱那;“半偈”,《本生經》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之后半偈。《涅槃經》十四謂釋迦如來往昔八雪山修菩薩行時,從羅剎聞前半偈; 歡喜而更欲求后半,羅剎不聽,乃約舍身與彼,欲得聞之,故謂為雪山之半偈,亦曰雪山之八字。”這三句是說,佛祖如來要羅漢降龍,于是羅漢拿著佛祖的半篇偈言來到了雁宕山。下面接寫“到雁宕勝處,龍湫瀑下,結四果,安禪地。”“四果”,佛教修行的四種境界,《雜阿含經》: “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己,當得四果。何等為四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以上是說,諾俱那羅漢受如來派遣,來到雁宕山龍湫瀑下修行參禪。參禪需要靜寂,在龍湫瀑下安排參禪之地,正是鬧中取靜的意思。
下闋前六句進一步詳寫畫面上的龍湫瀑布。“十丈危崖如洗。抱龍都,蒼寒水氣”,狀瀑布形勢。“龍都”即前面的“澄潭”,瀑布從高聳的懸崖上沖刷下來,環抱深潭,濺起水霧蒼茫,寒氣襲人。“蒼寒”是作者從畫面得到的感覺。“朝陽光射,珠璣萬斛,幻成霞綺”,早晨的陽光照射在瀑布上,水珠象萬斛珠璣灑落,整體看去幻化成彩霞羅綺,五彩繽紛。這六句寫瀑布形勢、色彩、狀態,極為壯觀。但“靜極投虛,愔愔天籟,雷霆收起”三句筆勢陡轉,推出全詞中心。“靜” “虛”是佛家修行的要求。佛家參禪悟道講究擯棄一切雜念,不受外界干擾,追求身心無欲無念的靜寂,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沉入內心靜境,那么你周圍的一切便都不再存在,成為虛空。“靜極投虛”即是說靜到極處,外界的一切均為虛幻。“天籟”指自然界的聲音,這里說瀑布關合首句“九天垂下”。因為“靜極投虛”,所以龍湫瀑布飛瀉而下的轟然巨響,變得喑啞無聲,其雷霆般的聲勢,也只好收起。這三句寫羅漢內心感覺,面對聲勢宏大的場面安然不為所動。結合上面六句,引申出動與靜對立統一的哲理。這種對比也說明,無論外界環境怎樣,只要你堅持內心操守,就能作到不受干擾。最后三句,作者引普陀潮音以為反襯。普陀山在浙江省舟山群島內,是東海的一座小島,為著名佛教圣地,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山下有潮音洞,海水沖灌洞穴,發生轟鳴。菩薩講究普渡眾生,羅漢重在自身修行。然而雁宕羅漢能夠做到 “靜極投虛”,而普陀菩薩卻不然,它居處的潮音圣洞,背后大海中的百靈眾生,歌舞狂沸,與“愔愔天籟,雷霆收起”形成鮮明對照,因而三句之前,冠一“笑”字。收篇從畫面宕開,更有力地襯托了畫的主旨。
這首詞以觀圖傳達感悟到的哲理,在畫面描寫中將自然景致與佛經故事糅為一體,為全詞蒙上一層撲朔迷離的氣氛。作者立足直觀,開掘以想象,寫瀑布氣勢場面直逼目前,既自然銜接于佛經傳說,又為虛靜的主題蓄勢,開合收縱之間跌宕思致,有一種雄健灑脫的風致。
上一篇:《況周頤十首·水龍吟》原文賞析
下一篇:《孫承宗·水龍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