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人,登進士第,為拾遺,集賢學士,終于州刺史,《藝文傳》終右補闕。
【箋釋】
[博陵] 《通典》卷一七八“博陵郡”:“定州,今理安喜縣。帝堯始封唐國之地,戰國初,為中山國,后為魏所并,后又屬趙。秦為上谷、巨鹿二郡之地。漢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為中山國,后漢因之,晉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為定州。后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博陵郡,后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 《新唐書》卷二〇三《文藝傳下·盧綸》,僅云“峒,終右補闕”,未言其里籍。同書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博陵崔氏有崔峒,則博陵為其郡望。《唐才子傳·崔峒》:“峒,博陵人。”考崔峒詩,崔峒應為北方人。
[登進士第] 《唐詩紀事》卷三〇“崔峒”:“峒,登進士第,為拾遺,入集賢為學士,后終州刺史,或云玄武令。《文藝傳》云終右補闕。”崔峒登進士第時間不可考。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卷四考證,崔峒天寶年間似已在鎮州常山郡任職,安史之亂后曾寓居潤州,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崔圓薦舉,于大歷元年、二年間赴京任職,旋為左拾遺,其間,曾至江南訪圖書,后改補闕,因故謫為潞府功曹,貞元二年前,仍在潞州,大約卒于貞元二年至六年間(786—790)。
[集賢學士] 官名統稱。即集賢院學士、集賢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始置集賢殿書院學士,以授宰相及其他侍從官。代宗大歷(766—779)改為集賢殿學士,宰相帶者則加“大”字。五代或為集賢殿學士,或為集賢院學士。《唐六典》卷九《中書省》:“集賢院學士,掌刊緝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凡天下圖書之遺逸、賢才之隱滯,則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籌策之可施于時,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較其才藝,考其學術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于內,歲終則考最于外。”
[終于州刺史] 崔峒未任刺史,疑誤。
上一篇:《金陵懷古》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題崇福寺禪院》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