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
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魂銷。
大和八年(834)秋,劉禹錫卸蘇州刺史任,轉(zhuǎn)汝州刺史。離開蘇州時,蘇州吏民相送于閶門外。劉禹錫深受感動,寫了兩首贈別詩。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首句以“流水”寄托離情,暗用李白《金陵酒肆留別》詩的名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絲毫不著痕跡,但讀者不難想見,無論是詩人對蘇州人民,還是蘇州人民對詩人,都一往情深。惜別之意,猶如綿遠悠長的流水,汩汩然無有窮已。“閶門”是蘇州西門,為蘇州歷來送客祖道之所。次句“柳條”一詞同樣寓有依依惜別之意。古來折柳贈別,均在春天,如梁簡文帝《折楊柳》:“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江總《折楊柳》:“春心自浩蕩,春樹聊攀折。”均是。眼下是在秋風蕭瑟之中,但由于熱烈的送別場面驅(qū)散了秋天的涼意,迎來了春溫,因此詩人看到擺動的楊柳,依然產(chǎn)生了春天折柳送別的親切感。第三句上承“閶門”一詞而來,是說閶門這個地方古往今來不知送別了多少人,但在今天,這個平常的送客之地卻出現(xiàn)了不平常的熱烈場面,因此詩人的心情特別激動。結(jié)句“今日自魂銷”,就是詩人激動心情的寫照。白居易說劉禹錫離開蘇州時,“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也許有點夸張,但劉禹錫用千古送客的平常來反襯今日送別的不平常,可見場面確實十分動人。
劉禹錫于大和五年(831)出任蘇州刺史時,蘇州人民剛遭受一場大水災。當時“水潦雖退,流庸尚多。”(《蘇州謝賑賜表》)但見“饑寒殞仆,相枕于野。”(《蘇州之后謝宰相狀》)劉禹錫采取積極措施,救濟災民,招集流亡,獎勵生產(chǎn),至次年秋收時節(jié),生產(chǎn)有了發(fā)展,戶口有所增加,以“政最”獲朝廷嘉獎,賜金紫。蘇州人民十分愛戴他。劉禹錫這首贈別詩所寫,當為實情。
上一篇:劉禹錫《經(jīng)檀道濟故壘》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