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金縷曲》原文賞析
丁未五月歸國,旋復東渡,卻寄滬上諸子
瀚海飄流燕。乍歸來、依依難認,舊家庭院。惟有年時芳儔在,一例差池雙剪。相對向、斜陽凄怨。欲訴奇愁無可訴,算興亡、已慣司空見。忍拋得,淚如線。
故巢似與人留戀。最多情、欲黏還墜,落泥片片。我自殷勤銜來補,珍重斷紅猶軟。又生恐、重簾不卷。十二曲闌春寂寂,隔蓬山、何處窺人面?休更問,恨深淺。
這是一首感傷時事、述懷明志的詞。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啟蒙思想家和蜚聲中外的學者。在他的青年時代,滿清王朝腐敗昏潰,帝國主義加緊蠶食中華,面對民族危亡,他追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主帥康有為,努力探尋變革社會的藥方,積極倡導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理論,投身名聞遐邇的百日維新運動。但由于改良派一味把希望寄托在光緒皇帝身上,便很快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瘋狂反撲。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亡命日本。時過九年,即這首詞的小序中所記的“丁未”——光緒三十三年(1907),他歸國后目睹國事日非,次年(1908)又再次東渡日本。這就是這首詞寫作的時代背景。
上片主要抒寫詞人的愛國情懷。詞以比興起頭,作者自喻為浩瀚大海中飄流的飛燕,這對被迫出走又渡海歸來的詞人來說,恰是一個再貼切不過的形象。一個時刻眷戀故土、關注祖國命運的愛國志士,離別九年后重又踏上故國的土地,睜大著眼睛,急切地把眼前的一切看個究竟。從1898年到1907年這幾年中,帝國主義列強的魔爪進一步伸向神州大地,封建統治者為保其搖搖欲墜的寶座,對外妥協退讓,賣國求榮。幅員廣大的國土竟成為列強瓜分的“勢力茫圍”。帝國主義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以及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1902—1903年簽訂的《通商行船條約》,演出了一幕幕浸染血淚的慘劇。祖國母親已是傷痕累累,容顏憔悴,衰老得不象樣子了。詞人看到的正是這一切,這已不是留在他記憶中的形象,也不是在夢境中幻現的形象,更不是他筆下向往的“紅日初升,其道大光”的“少年中國”的形象,所以作者說: “難認舊家庭院。”依依眷戀的五千年文明古國,于今衰敗得使人難以辨認,怎不叫人心酸! 在這巨大痛楚的裹挾中,唯一可以安慰的是,當年主張維新變法的一些同伴,仍像“差池雙剪”重尋故壘的燕子不忘故國?!安畛亍保瑓⒉畈积R,語出《詩經·燕燕》: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雙剪”,燕尾如剪,狀指群燕飛翔的情態?!跋鄬ο颉本洌庵钢就篮系耐閭冎鼐垡黄?,面對著那日薄西山的滿清殘局,無限凄怨。此時,慈禧太后一伙頑固派控制朝政,濫施淫威,沒有維新派說話的地方,所以詞人發出“欲訴奇愁無可訴”的悲嘆。“已慣司空見”,即司空見慣。唐朝司空(古代官名,掌握工程)李紳,設宴招待卸任刺史劉禹錫,命歌妓勸酒,劉于席間賦詩云: “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本詞引用這一典故,其意是說,這些年來發生的一樁樁諸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事變,有人看慣了已覺得很平常,但詞作者卻肝腸欲斷,不忍忘懷國土的喪失?!皽I如線”,是詞人愛國情懷的寫照,也是改良主義理想無法實現的哀嘆。
下片用形象的語言表達詞人的政治理想及其思想苦悶?!肮食病保c上片的“流燕”、“差池雙剪”相對應,隱喻故國。此句采用移情法,“留戀”、“多情”的是人,是作者。正是作者對故國情深意切,把自己濃烈的感情“外射”到觀照的對象里去,使故國似乎也有了人情。當時中國被列強瓜分之勢,猶如“落泥片片”,但詞人對國家命運并未絕望,“欲粘還墜”,并非完全墜落,尚有補救的希望?!拔易砸笄阢晛硌a”句,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政治態度,是這首詞的思想主旨所在。對祖國的危亡形勢,時人態度各異,賣國求榮者有之,明哲保身者有之,隨波逐流者有之,力挽狂瀾者亦有之。作者把自己比喻為燕子,對殘破不全的“故巢”,決定仍一如既往,不停地銜泥銜草,努力去做修補工作。這一個“補”字,微妙微肖地道出了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政治主張。“斷紅”,落花。珍重剛剛離枝的落花,體現作者對故國命運的關心,相信春天還可再造。詞人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爭時,又不能不看到,面前的道路充滿著荊棘和障礙?!坝稚?、重簾不卷”,謂客觀上受到重重阻力,隱指封建頑固派慈禧太后一伙阻撓維新變法?!笆@”,闌通欄。 費氏宮詞: “鎖聲金掣閤門環,簾卷真珠十二欄?!?“蓬山”,即蓬萊,神山名?!昂翁幐Q人面”句,是指戊戌政變后光緒皇帝一直被囚瀛臺,宮禁森嚴,不能相見。改良派依靠光緒皇帝推行變法措施,而光緒皇帝失去權柄后,改良派便失去了支柱。如今,縱有“補天”宏策,又焉能得以實現! “休更問,恨深淺。”結尾這句激憤語,是針對維新派政敵慈禧太后而言。是因為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和扼殺,使詞人不能施展胸中抱負,以致落得流寓海外的境地,這“恨”怎能不“深”如東海!
時勢造詞人。晚清統治者的腐敗和岌岌可危的國勢,使許多愛國憂時的文人,將自己的所思、所慮、所為,轉向國家大事上來。一些力主變革社會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更用他們的詩詞、文章,直接針砭時事,抒發壯志豪情。梁啟超的這首《金縷曲》,正體現了這一時期文學的特點。全詞感情真摯、濃烈,有強烈的政治傾向。詞中三次出現“燕子”的比喻,愛國之心,躍然紙上。需要指出的是,在作者寫作這首詞時,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孫中山先生,已創立同盟會,高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旗幟,發動旨在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斗爭。而梁啟超仍抱著他的改良主義不放,寄希望于封建統治集團中的開明君主,“殷勤”去“補”清王朝之“天”,他在詞中流露的“愁”與“恨”,是“補天”不成的感嘆,是時代落伍者的心聲。
上一篇:《孫點·金縷曲》原文賞析
下一篇:《羅志仁·霓裳中序第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