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廷式·水龍吟》原文賞析
落花飛絮茫茫,古來多少愁人意。游絲窗隙,驚飚樹底,暗移人世。一夢醒來,起看明鏡,二毛生矣!有葡萄美酒,芙蓉寶劍,都未稱,平生志。我是長安倦客,二十年、軟紅塵里。無言獨對,青燈一點,神游天際。海水浮空,空中樓閣,萬重蒼翠。待驂鸞歸去,層霄回首,又西風起。
古人說文如其人,有一定的道理。從一個人的詩詞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的胸襟懷抱,心靈世界。雖然巨奸可為憂國之語,熱中人能作冰雪之文,“所言之物,可以飾偽”,但“其言之格調,則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風,不能盡變?yōu)槌蔚肋~人之筆性,不能盡變?yōu)橹攪馈?錢鐘書《談藝錄》)。燕雀不能作鴻鵠之鳴,井蛙不能作天鵝之夢。閱讀文廷式的詞,我們不難看到一個胸襟闊大、氣概非凡的志士形象。用陳三立的話說:“才氣橫溢,高睨大談,不可一世”,“固奇杰非常人也”(《萍鄉(xiāng)文氏四修族譜序》)。
此詞上片,著重寫時間感。作者思接千古,寫時光易逝,令人生奮發(fā)之思。“落花飛絮”,是暮春之景。古來無數志士,由此感嘆青春易老,華年不再。“游絲窗隙,驚飚樹底,暗移人世”,生動地描繪了時光多么容易偷偷地溜走。“游絲窗隙”,寫其輕忽。“驚飚樹底”,寫其迅疾。世界在人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暗移人世”四字,把時間與世事的變換之況,寫得非常確當。蘇軾《洞仙歌》云:“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這里暗用蘇詞之意。由于流年暗中偷換,不易察覺,一旦覺醒,往往令人驚嘆。“一夢醒來,起看明鏡,二毛生矣”,便是這種心情的生動寫照。二毛,指鬢發(fā)黑白相間。屈原《離騷》云:“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陶淵明《雜詩》云:“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沈佺期《覽鏡》云:“紅顏與壯志,嘆息此流年。”越是有志之人,就越是容易感到時光的寶貴,越是對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不滿。“有葡萄美酒,芙蓉寶劍,都未稱,平生志”,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的深切感受。“葡萄美酒,芙蓉寶劍”,指珍奇美好的物質享受。王翰《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越絕書》載:客有能相劍者,名薛燭。王取純鉤示之,薛燭手振拂揚,其華捽如芙蓉始出。文廷式于光緒十五年考取內閣中書第一名。次年,中式恩科貢士,由戶部帶引見,復試一等第一名,殿試第一甲第二名,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年,大考翰詹,光緒親擢一等第一名,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對于一個封建時代的讀書人來說,他所得到的榮耀,已經遠非一般人可比。在這種情況下,他說“都未稱,平生志”,更可見他的志向遠大,非同一般。
文廷式《水龍吟》(落花飛絮茫茫)詞意
下片通過空間感進一步抒發(fā)懷抱。過片“我是長安倦客”,承上片“都未稱,平生志”而言。文廷式自入京之后,聲譽與年俱增。他曾在光緒二十年甲午戰(zhàn)爭時期,上折參北洋大臣李鴻章畏葸,挾夷自重。光緒二十一年,馬關條約定議,他又一再陳諫,極言不可,有“辱國病民,莫此為甚”,“何以見列祖列宗于地下”等語。慈禧大怒,議欲重譴。李鴻章也因此深恨文廷式,欲中以奇禍。經過這樣一番殊死的斗爭與可怕的打擊,他對清廷政壇的險惡深有領會,不能不產生哲人常有的孤獨感。因此他自稱“長安倦客”,說自己這二十年是在“軟紅塵里”,不能施展懷抱,有所作為。只能“無言獨對,青燈一點,神游天際”。這把一個志士的寂寞和悲哀刻劃得很深刻。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理想。“海水浮空,空中樓閣,萬重蒼翠”,便是他對自己美好理想的描繪。這里的“空中樓閣”一語,不能以今人的習慣理解去解釋。今人說“空中樓閣”,大都比喻空想或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帶有嘲諷之意、否定之意。這里卻是描寫高遠壯觀、宏偉闊大的理想境界。“萬重蒼翠”,極言其充滿生機,壯麗美好。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志士,意氣飚發(fā),激昂踔厲,亟欲建立一個理想的“大同”社會。文廷式是他們的重要戰(zhàn)友。他雖遭挫折,仍然滿懷熱情,相信理想終可實現。不過,他對實現理想將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已有一定的認識和準備。因此,他在結尾處寫道:“待驂鸞歸去,層霄回首,又西風起。”他知道,人間(朝廷)是不免要起種種風波的。
這是一首抒懷之作。詩詞中抒寫懷抱,貴在表現整個人格和精神風貌,不宜過于坐實。因此詞中用了很多形象的描寫。讀者閱讀時,也要從整個精神去領會和把握,這樣,就會受到作者精神人格的感染。葉恭綽評這首詞:“胸襟興象,超越凡庸。”(《廣篋中詞》)可謂得其精髓。
文廷式是一個充滿熱情的理想主義者。他有信念,有才華,有學問,有見識,在富于韌性的不懈追求中,帶有一種常人所沒有的通脫與瀟灑。在一些方面,他有點象蘇東坡。讀文廷式的《志林》、《薌屑》、《羅霄山人醉語》、《純常子枝語》等遺著,我們常常會想到北宋那位才華橫溢的大才子。這首詞在風格和寫法上,也有點近于東坡。全篇“思澀筆超,后片字字奇幻,使人神寒”(王瀣手批《云起軒詞鈔》),才弱者不能為之。詞中大開大闔、不受羈束的筆墨,豐富的想象,流宕的語句,一氣呵成,仿佛不屑雕飾的表達方式,都使人依稀若見東坡而影。但他又自具面目,絕不刻意摹擬,這一點也象蘇。在晚清詞壇上,學蘇而能臻此境界者,為數不多。“近人惟惟文道希學士,差能學蘇”(夏敬觀手批《東坡詞》)。這與文廷式個人的才器性格有關。
上一篇:《元好問·水龍吟》原文賞析
下一篇:《元好問·水龍吟》原文賞析